吴非:“会了”,就不要教了

外行领导内行,内行放弃常识,都是危险的事。

有校长问,家长反映某老师上课往往只讲二十分钟,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了,问我这位老师的做法对不对。该校长脱离教学多年,虽然到处考察,毕竟缺乏课堂经验,但他在作出反应之前能向教师咨询,听取不同意见,还算是比较慎重的。

只是我并不觉得校长的问题有什么价值。那位家长希望教师怎样上课,不得而知,他大概听到孩子回家埋怨了什么,他也许认为“看书”不算教学,就急不可耐地打电话投诉老师了。时下,常有家长在投诉的同时,动不动就提“换老师”,这种“家长要当校长的家”的情况很普遍,如果校长不懂课堂教学,很麻烦。

教师“讲课”,是老办法;“上课注意听讲”,是做学生的老规矩,带耳朵就行,民国初期小学生的“守则”上就有。如果老师“不讲”,学生无事可干,顽皮捣乱,如小民一日无君,惶惶不可终日,谓之“师之惰”。可是,学生课堂任务是“学”,学不等于“听”,还在于“思”,进乎技。教师的教不等同于“讲”,一味地“讲”,等于“灌”。讲得太多,不但“败味”,也导致学生疲惫不堪。

我以前任班主任,常有任课教师告状,说谁谁谁上课不听,谁谁甚至打瞌睡,要我认真处理。我了解情况后常常感到为难,这些上课不听的学生,有的是已经“会了”,已经“懂了”;有些有预习习惯,基本了解每个阶段要讲授的内容,上课比较放松,老师讲到节点或他感兴趣的内容时,“耳朵就竖起来了”,因为那是他预习时没明白的或没注意到的;如果他听懂了,老师仍然在说,他就会分神,想点别的:作些迁移,适当拓展,考虑应用,甚至做做白日梦……这些,其实是一种学习常态。他不是“不听”,而是已经“懂了”。既然懂了,何必装作很专注的样子望着老师?同样,如果教师已经发现学生应当“听明白了”“想通了”,他为什么不能停下来,让学生“消化”一下,讨论交流,或是让学生放松,看看书?如果他仍然要重复,如无病喂药,非但劳而无功,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

任何人对不断的重复都会产生困倦,小学生这样,高中生也会这样,“听懂了”,“会了”,老师为什么还要没完没了地说?甚至教师自身也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无数次地听校长喋喋不休地讲“教学ABC”,也常常听远来的和尚念一加一等于二,有限的学习时间,往往耗费在无意义的重复上。

学生每说起家庭冲突,往往埋怨家长唠叨,“翻来覆去,就是那点道理”,“耳朵听出老茧来了”;那些常识,简单明白,然而父母总认为多说几遍好,说得过多,也就违反了教育常识,招致反感,孩子厌倦了,“逆反”情绪也就生出。

课堂讲风过盛,重复过多,除了教学观念落后,有些原因值得关注。一是目前的大班制,不利于教学。有些小学班级严重超员,能达到五六十人,老师上课担心照应不周,顾此失彼。有些学生确实需要叮咛三五遍,有的则讲一遍即可,而也有学生未教已会,不需要讲;教师在一个大班,唯恐有疏漏,不能不考虑少数学生的学习,为一部分人的“慢”而不能不重复。这种情况下,他就宁可多讲一遍了。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完成基本任务后,课堂留部分时间答疑,或由年级对有困难的学生组织课后辅导。二是评价考核观念的限制,评价者认为“多讲”即是负责。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应试化”教学盛行的地区,学科课时安排过多,“反复讲、反复练”成为教学常态,无视学生承受力。一些学校有“监督机制”,学校或年级管理人员“巡视课堂”,检查老师上课做什么,如果“不停地讲”,则视为“负责”。因此,部分老师上课如同念经(应试则如念紧箍咒),其实,即使真理和常识,也经不起这样翻来覆去,天天讲、课课讲,。

台北国语实验国民小学李玉贵老师说,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这句话说得真好!教师教学得法,能激发兴趣,做到“启思导疑”,学生自主学习,即使能力发展有快有慢,但毕竟都在向前走。我在李老师的教室听了两节课,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讨论交流,动手动脑。课后我翻看学生当堂的作业,和课堂发言情况大致相同,水平不够整齐,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明天还要上课呢,还有很多课要上呢,他们总能“学会”的。

课堂教学,讲授得法,也重视迁移、拓展和应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使之内化为能力,获得智慧,这是“教学”。教师要有“会讲”的信心,“少讲”的智慧。

李镇西: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

最近,被冠以“最霸气女教师出游,小学生为其打伞遮阳”的几张照片在网上火了。许多评论充满“正义感”:“现在的老师也真是牛了!” “霸气女教师,你摆的什么谱?”“感情你是国家领导人了?”……还有的评论矛头直指撑伞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知道拍马屁!”

  我得知这事的第一个反应,是回忆我从教三十多年中有没有让学生给自己撑过伞。想了很久,确定我从来没有过。但我反而更加“不安”起来,因为我的许多行为,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让学生给我撑伞——

我曾经让学生帮我搬家,而且不止一次;我多次和学生摔过跤,把学生紧紧地压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吃了饭,我让学生帮我洗碗;有一年出差,学生送我去火车站,他们帮我背包;至于让他们帮我抱抱作业本,或去办公室帮我拿拿粉笔,或者……哎呀呀,太多了。我越想越后怕,同时也很庆幸:幸好以前拍照摄像没那么方便,而且也没有互联网,否则我不知会被“人肉”多少次!

所谓“后怕”所谓“庆幸”当然不过是调侃而已。实际上,当我回想起这些往事,涌上心头的是温馨是幸福。我说过,只要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嬉笑怒骂皆成教育。现在,我还想补充一句,只要师生之间彼此依恋,举手投足都是真情——

我让学生帮我搬家,是因为我把他们当做我的哥们了,他们也为能够给李老师搬家而开心;我把学生压在下面,是因为他们也曾把我压在下面——但无论谁压谁,共同的感觉都是“痛并快乐着”;我让学生帮我洗碗,是因为周末我请他们到我家玩,一起包饺子,饕餮之后有的洗碗,有的扫地,俨然一家人了,哪还有什么师生之分?去火车站的路上,孩子们帮我背包,他们幸福我开心,彼此都被感动着,哪有一丝所谓“霸气”所谓“拍马屁”的气息?

我写这些,无意标榜自己多么“爱学生”,而是想说,当师生关系到了一种境界,就很难说究竟是谁在为谁“付出”,或者说谁“伺候”谁。我相信,许多普通老师都有一肚子这样温馨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和学生平常在普通不过的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爱——朴素而又纯净。

同时,还很自然。比如最近网上热传的小学生为老师撑伞的照片。孤立地看照片,“这位女老师手里拿着扇子,戴着墨镜,全程无表情……”似乎这老师很冷漠,很摆谱。当然,如果苛求一些,这她确有不妥。比如如果拒绝孩子就好了,或者撑着伞搂着孩子一起走就好了,等等。如此心安理得地享受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撑伞,看着是不那么“为人师表”。

但这不是摆拍,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并不是随时都一本正经的,再高大上的老师也有随便随意的时候。在拍照之前或者之后,也许也有过笑容,有过亲昵,而恰好这个“瞬间”和“横切面”没有——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虽有不妥,但没有犯错。略有遗憾,但作为极普通的一个生活常态,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应上纲上线。

问题是,上网了曝光了,于是有关部门便“高度重视”了。据媒体的跟进报道——

很快,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便就此事回应称,经调查,被打伞的老师确认为上海宝山顾村中心校的,学生为教师打伞一事属实,撑伞学生称是自愿为老师打伞,该局责成学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各单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只知道,孩子帮老师撑伞,已经是一种“和谐氛围”了。这绝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主观偏见”,在我的博客上,许多网友留下这样的评论——

小学生帮老师撑伞,多美好多可爱,这会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老师,这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是一幕充满温情的师生情景,被好事者伤害了。

……

媒体报道中还提到:“这位女教师平时和孩子关系比较好。”我相信。如果不是平时对孩子的爱,这位老师会收获孩子自愿帮自己撑伞的爱?我这不是主观推断,有该事件最新进展为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女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错了”,同时流泪说道:“现在舆论一边倒,说我的行为不好,这个我也是承认的,校长怎么处理,教育局怎么处理我都是接受的,因为的确是我个人的问题。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言论是攻击小朋友的,我希望你能帮到我,就是让他们不要再评论(哽咽)小孩子,他们还小,都只有十岁左右。我很担心的,因为他们其实不懂的,就很单纯的。”

这段话我读得很感动也很心酸。自己被舆论声讨,还担心着孩子,这不是爱心吗?然而,这么一位从教才三年的年轻教师,却仅仅是因为随性了一回,因为没那么“严于律己”,便被领导批评,被网络示众,被“全民”声讨……我为我们的教师感到一种锥心的痛。

真不知道,从今以后,那可爱的小男孩和这纯真的女教师如何相处?

但我想对孩子说,你很乖很可爱,继续这样爱老师吧!

我想对女教师说,千万不要因此而放弃你的教育理想!

我还想说——

那些攻击小朋友“拍马屁”的人,心态是扭曲的,因为他们以自己并不干净的精神世界去揣度孩子纯洁的心灵。

而这几张照片的偷拍者和上传者则是可耻的——什么心理?这么阴暗!

2015年5月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