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上海市数学教育研究生学术论坛

5月28日至30日,我校数学系、研究生院、课程与教学系、孟宪承书院共同举办了以“新世纪以来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反思”为主题的上海市数学教育研究生学术论坛。

我校举办上海市数学教育研究生学术论坛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Ferdinando Arzarello教授、副主席Angel Ruiz教授,以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范良火教授等为论坛作了大会报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章建跃,中国少数民 族教育委员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数学教育领域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研究生论坛,并为研究生报告作专 家点评。

开幕式上,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我校原校长、孟宪承书院院长王建磐,研究生院副院长徐斌艳先后致辞,欢迎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专家组和全国各地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生、青年学者的到来。

王建磐、徐斌艳、束金龙致辞(左起)

在大会报告中,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Ferdinando Arzarello教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意大利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包含近5000名教师的配套研究项目;副主席Angel Ruiz教授生动展示了哥斯达黎加的数学课程改革成果;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范良火教授通过对芝加哥和新加坡数学教师的相关研究,揭示了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机制;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探讨了21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编审对全面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建 议;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展示了数学教师教学认知信念、知识结构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专家的精彩报告为年轻学子带来一场数学教育的盛宴,与会师生积极互 动,现场气氛热烈。

专家报告

除了大会报告,论坛还设立15场分论坛,组织了85个分论坛报告,通过专家点评、自由讨论,为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生搭建分享研究成果、开拓学术视野、激发思想火花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共有来自西南大学、陕西师大、南京师大、西北师大、内蒙古师大、天津师大、浙江师大、四川师大、上海师大、苏州大学、杭州师大、哈尔滨师大、福建师大、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24个高校的130余名研究生和教师与会。

观众提问

论坛围绕“新世纪以来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反思”这一主题,旨在交流目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汇聚最新研究成果,为当前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修订提供参考。

论坛合影

论坛主席王建磐教授在闭幕式上说:“希望这样一个研究生论坛能成为数学教育领域学术交流的固定平台,邀请长三角地区的高校轮流组织,更好地发挥论坛的辐射作用。”

人民日报|数学其实教会你很多

走出考场,许多人从此与“无用”的算式说再见。数学就是做题吗?

6月7日下午5时,走出考场的上海考生对刚结束的数学考试反应各异。在一些多年从事数学教育的老师们看来,每年高考的数学命题难度变化并不大,只是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查和题目的新意。


过分功利会带偏教学,使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
“高考首先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其次是空间想象能力,最后是综合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上海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王永庆说。但是,要数学考试“在2个小时内反映出学生的多种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曾参加上海高考命题的曹杨二中数学特级教师桂思铭说。

尽管考查目的明确,但从命题角度来说,“数学命题难在既要有一定的基础分、平均分,又要有区分度。”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林磊表示,虽然高考命题都会做小样本评测,但样本学生能否代表当年考生的整体水平,谁也没把握。

近年来,正是因为强调考题“翻新”,高考数学出现了难题更难的倾向,甚至拿超纲的竞赛题来压轴。“比如在压轴题中把导数和不等式知识结合,放大缩小的技 巧要求很高,学生需求解二次、三次,一般的数学系大学生都未必做得出来。”林磊说。有专家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机制,最重要的是能全面考查一个人的能 力,但即便是出了很深的难题,也很难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精准的区分。但无论如何,“高考考什么,中学老师就教什么。注重功利性,教学就会有偏差。” 林磊说。

在从教33年的延安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郭雄看来,在高考的分数指挥棒下,数学教学往往追求考高分、只讲具体解题,而忽略 了“为什么学数学”,久而久之,多数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做题”,把时间都花在补课、辛苦操练上,一味“深挖洞”,反而导致有些学生对数学丧失了兴趣。

数学应该教会学生更严密地看问题,更有条理地做事情

既然学数学不只是做题,那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学数学,学生究竟能得到什么?

“数学能培养人的精确分析、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郭雄认为,就算学生成年后从事的工作与代数、几何等无关,数学也是让人学会有层次、有依据思考问题的必要手段。

林磊在教授数学专业学生的代数学之外,还为文科学生开设了一门《数学文化》课。在他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数学眼光”,因为数学会教人更严密地看问题,更有条理地做事。

业内人士认为,在数学教育方面,我国仍有很大欠缺。虽然我国已是数学研究论文的大国、国际奥数竞赛中的金牌大户,但培养出的一流数学家却很少。“其实, 我国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由于高考竞争压力较大,要求高中三年课程两年学完一年复习,学生大量的时间被用在熟练技能,而不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上。”桂思铭 说。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外的差异就很大。国外一些学生数学的学习起点较低,但获取知识的过程靠自主研究,最终效果也很好。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因 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兴趣来开发数学潜能,值得大家思考。

“数学教育和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就像解方程,有些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到复数中才会有解。”桂思铭说。

 

小教授(批):又是“数学文化”,我们缺的就是数学文化。回到偏、怪、难,走老路,中国的数学教育将没有出路。还在为PISA成绩沾沾自喜的人儿们,还在嘲讽英美学生的算数能力的人儿们,以为出口基本练习册中国数学教育就完胜了的人儿们,当心!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