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融

【就业】就业小组长第二次例会成功举办

2015年6月18日晚21:30,书院就业推进办公室在共享空间302成功举办了“就业小组长第二次例会”。

    书院副院长苏振兴老师致辞,这段时间各小组长在书院就业推进办公室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参与,一块成长,一起见证”,苏老师对所有就业小组长2个多月来的工作表示感谢,并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就业推进办公室的工作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本次例会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就业工作小组长联系人肖宇同学对就业推进办公室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建立了就业微信公众平台“孟院就业”(目前至少有380人关注),及时推送相关工作动态;完成了各省市就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的调查及编纂;对2016届 642名免费师范生进行就业意向调研,并从“就业准备”、“求职意向”、“就业困难及帮扶”三个面角度分析数据,撰写了相应的调研报告;汇总各实习基地学 校信息并制作成册;另外,截止会议当天,书院就业推进办公室已成功举办1场大型讲座、2场就业组长会议、5场招聘见面会、分省市举办19场精彩纷呈的16 届学生就业推进见面会。

  

     环节二:为肯定各省就业小组长在工作中的付出,进一步激发各小组长的工作热情,举办了就业小组长颁奖仪式,苏振兴老师和雷妍老师为小组长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合影留念。

     环节三:益建芳老师向大家说明就业推荐表填写注意事项。

    环节四:小组长工作互动交流,苏振兴老师就小组长关于“怎样在实习期间做好就业服务”、“就业招聘会如何牵头”等问题进行解答,雷妍老师也向各就业小组长分享了如何在实习期间与当地老师形成良性互动的经验。
就业工作小组长第二次例会顺利召开,回顾并梳理了前期的工作,大家都有很多收获和体会,也让各小组长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展望未来, 面对即将来临的实习与就业,各省市的就业小组长们也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相信未来的就业推进工作也将会书写下新的篇章,为更多的书院学子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文:刘阅川

原文链接http://mxcsy.ecnu.edu.cn/s/292/t/684/ff/fb/info131067.htm

 

致未来教师团——2015.6.26在未来教师团社团大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和支持,我在中心做得绝对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自己是比较投入的。现在代表老部长们发言,也借这个机会说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我在中心做助理应该有两年多了,如果说从我第一次踏入中心的大门算起,应该快三年了。

三年前,有一个小男孩,是一个大一新生,因为听了学长的介绍,很好奇的跑到一教,一层楼一层楼爬上来,发现四楼和其他楼层不一样,不像普通的教学楼。他鼓起勇气走了进去,当时就在普通话测试室,我们的小吴老师正好在里面值班,我已经不记得当时那个小男孩说了些什么,只知道他很紧张,但是现在仍然历历在目的是,吴老师很耐心的给那个小男孩介绍中心,那个时候大一新生还不能够网上预约微格教室,吴老师却很放心的让那个小男孩去尝试,鼓励他来使用,也许,小男孩与中心的缘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今天,如果是三年前的那个小男孩站在这里,他也许会很紧张,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三年前的那个小男生,根本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室,连中心的全称都叫不出来;三年前的那个小男生不知道什么是视频剪辑,也从来没有碰过专业的摄像机;三年前的那个小男生,不知道志愿者应该做什么,不知道通讯稿怎么写,不知道策划书是什么;三年前的那个小男生更想不到自己会有机会拍摄这么多精品课程,会有机会近距离的感受中国最优秀的那部分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讲演和做事的魅力…

三年,足以改变一个人;

三年,收获比付出多得多,特别是在中心做助理的这两年。

再一次,感谢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感谢未来教师团,感谢所有关心、支持过我的老师,感谢所有的助理。

我也很希望,我们的新助理们能够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希望你们好好利用中心的资源,你们会获得真正的成长。我觉得中心就是未来教师的孵化器,相信未来教师团在你们的努力下会走得更好、更远!

刘阅川

2015.6.26

文汇报|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将首次在沪举行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6/21/content_1.htm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将首次在沪举行

中国搭建舞台,邀请全球学者分享数学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

经过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考察团现场考察和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投票,上海市最终获得了2020年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的举办权。这是中国自1980年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以来,首次获得大会主办权。

领衔此次申办的著名数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王建磐教授日前告诉记者,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正考虑是否要在上海设亚太办公室。他说:“现在是时候让国际 同行近距离了解和分享中国的数学教育了,中国学界也可以借此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在交流和学习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数学教育学科体系。”

据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消息,此次还有澳大利亚的悉尼和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参与申办城市竞争,最终上海获得了主办权。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页发布新闻

 

实践多样性造就丰富教育研究特色


“数学教育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近现代的数学教学理论至少可以追溯到大学者王国维翻译日本学者藤泽利喜太郎的《算术条目及教授法》。但中国的数学教育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及方法论的引入,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建磐教授说,中国的数学教育有自己的特色,最突出的一点是所有理论都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且在国内的数学教育领域有很好的分享机制。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30多本数学教学的学术期刊,供从事数学教育以及数学教育研究的老师进行学术探讨。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王诗宬院士说,中国是人口大国,显然具有数学教育最大的舞台;而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又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数学教育的多样性。在这个多样性的大舞台上,在大量实践经验分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成就是独特的,甚至在其他国家很难被复制。

“尤其难以想象的是,国内有大量非常精彩的数学教学法是用中小学老师的名字命名的,它们流传很广。”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举例说,“早期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读议讲练数学教学法、西南大学数学系陈重穆教授带领着中学教师一起实施的GX(高效)数学教学法,都是在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教学模式,这在其他国家非常少见。”

“数学教育学一定是实践的科学,不能只是大学教授关起门来做研究。”国内数学教育学奠基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说。为了将已有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和理论研究结合,从1999年 建立数学教育学博士点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就注重把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来自上海市教科院的顾泠沅教授被聘为兼职博士生导 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王建磐、徐斌艳等教授一起,承担起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任,顾泠沅教授的青浦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也成了博士研究生进行数学教 育实践研究的基地。

 

《文汇报》头版头条报道ICME-14申办成功

 

为中国数学教育理论建设提供机遇


王建磐教授说,我们虽然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拥有令许多发达国家学者羡慕的四级教研体系和各种学术交流平台,但我们尚 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建立这样的体系,将是中国数学教育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整个数学教育界努力方向。这也是中国数学界和 数学教育界一直渴望主办ICME的原因——让更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接触到科学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系,更多地吸收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经验。

据介绍,我国的数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直到1999年才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开始,至今,全国这个学科的博士点也不过十多个。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使得中国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开始深度介入ICME等国际数学教育界的重要活动,目前,中国大陆已先后有三人担任过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和王建磐,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英伯。不少中国学者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但最能体现学术水平的大会报告,中国大陆只有华罗庚教授在1980年的第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做过。

此次上海申办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数学教育相关学会都发来了支持信,台湾学者专程来沪参加了ICMI的现场考察活动,并代表台湾同行表达了对上海申办的支持。

据介绍,领衔申办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一直保持数学研究的高水平,去年国际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中,该系数学专业进入全球排名前1%。同时,该系也十分注重基础教育数学师资的培养,以及数学教育学研究队伍的建设。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现职的数学教育学教授就有7名,分布在数学系与教育学部两个院系,还有一批在国外学成归来的副教授和青年学者。这是一支在国内外引人注目的学术团队,也正是这个团队的努力,才使得ICME-14的申办梦想成真。

 

相关阅读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是国际数学联盟(IMU)的分支组织,每4年举办一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这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最高水平的盛会,全球数学教育的最新进展都会在大会上展示和交流。近几届大会,还颁发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最高奖项克莱因奖、弗赖登塔尔奖和卡斯泰尔诺沃奖,以表彰在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2008年在墨西哥举行的ICME-11上,由王建磐教授牵头,带领全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作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国家展示,引起全世界同行的关注。

 

朱瑞良教授获Riclelf Grolle国际奖

 在今年智利举行的世界苔藓植物学大会上,世界苔藓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yologists)“Riclelf Grolle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德国波恩大学Dietmar Quandt教授宣布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朱瑞良教授荣获2015年度Riclelf Grolle奖。此为世界苔藓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第一次颁发给我国学者。

朱瑞良教授在实验室中观察苔藓样本

世界苔藓学会1969年成立于美国西雅图,是苔藓植物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组织。Riclelf Grolle 奖以已故苔藓植物大师、德国苔藓学家Riclelf Grolle姓名来命名,每两年遴选一名获奖者,用以表彰世界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Riclelf Grolle 奖”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辞中评价朱瑞良教授是苔类植物研究的世界领军专家,也是世界细鳞苔科的权威,在苔类植物的形态、生物多样性以及系统分类和进化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朱瑞良教授1989年获我校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是我校紫江特聘教授和终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朱瑞良教授在办公室内养殖的苔藓微景观

时下苔藓微景观的流行,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到这些古老、微小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植物。朱瑞良教授表示,由于空气污染加重,室内环境需要植物调节。苔藓植物体积小、易种植且颜色鲜亮饱满,更是具有很强的空气水分调节功能,受到喜爱也是自然。朱瑞良教授同时提醒,种植苔藓在保证水分汲取的同时更要注意通风,以免滋生霉菌而破坏植物生长。

朱瑞良教授介绍,“泥炭藓”具有超强的蓄水功能,能吸收超过自身25倍重量的水,对自然环境中水土平衡的调节有重要作用。“大叶藓”更是有药用价值,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然而,近年来部分苔藓植物遭遇大规模商业采收,引起朱瑞良教授等植物学家们的关注和担忧。

让我们随朱瑞良教授的生动文字,进入植物的“迷你王国”一探究竟。

 

 

 

苔藓植物——植物的“迷你王国”

 

走进日本的西芳寺,眼前是一片别样的绿意,人们会被其幽静深远的自然情趣和景观所陶醉,而营造出如此氛围的竟然是由一群群个体微小的绿色植物连绵而成的富丽“地毯”,它们具备独特的光泽、细腻的质感。你可能匆匆地把它们归类为“青苔”,其实它们是一类特殊的植物——苔藓植物(bryophyte)。

 

“迷你王国”知多少

  苔藓植物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生命的传奇。早在中泥盆纪(3.74亿年前至3.60亿年前),它们作为水生至陆生的过渡植物,就开始了征服陆地之旅。如今我们见到的苔藓植物与恐龙时代的并无太大差别,它们因没有维管组织而往往个体矮小,多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被认为是植物的“迷你王国”。苔藓植物的结构也相当简单,没有花、果实、种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根、茎、叶。其所谓的“叶片”,多数由单层细胞组成。然而苔藓植物有胚,属于高等植物。

苔藓植物在生活史中出现两个植物体——配子体和孢子体,其中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多数种类的配子体有类似于“根”、“茎”、“叶”的构造,而孢子体从上至下分成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苔藓植物依靠孢蒴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形成配子体;再由配子体上的精子和卵受精形成合子,由合子形成胚;胚又发育成孢子体。在自然生态不断衍变的历史长河中,苔藓植物保持着配子体占优势的特点,繁衍至今。

日本西芳寺的白发藓 也是最为常见的苔藓品种

通过肉眼和显微镜的形态结构观察,可以很快把苔藓植物区分为苔类植物(liverwort)、藓类植物(moss)和角苔植物(hornwort)三个门。苔类植物为叶状体或扁平的茎叶体,茎叶体的叶片二列和三列排列,叶细胞内有油体,叶绿体呈颗粒状,蒴柄在孢蒴成熟后伸长,孢子的释放依靠弹丝;藓类植物多圆条状,叶片多列、螺旋着生,叶细胞内无油体,叶绿体呈颗粒状,蒴柄在孢蒴成熟之前伸长,孢子释放依靠蒴齿;角苔植物是扁平的叶状体,无叶片分化,叶绿体呈圆盘状,孢子释放依靠假弹丝,因其孢子体呈角状而得名。

全世界的苔藓植物约有21000种;在自然界中,其物种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的第二大类群。苔藓植物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海洋之外,在全球各地都有它们的身影: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密布于树干和树枝,在高海拔地区常形成独特的“苔藓林”。在热带雨林中,一些苔类植物甚至附生在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叶面上,造成独特的叶附生现象, 成为叶附生植物区系的主要类群。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特别是高山、沼泽、极地等,苔藓植物凭借着它们有效的低温光合作用能力和快速的生理转化能力,常常形成大片群落,成为那里的主角。

 

大自然的先锋与卫士

  作为现存最早登上陆地的绿色植物,苔藓植物在大自然中一直担当着许多重要角色。

首先,苔藓植物继蓝藻、地衣和细菌之后,出现于荒漠、冻原及裸露的岩石上,促进岩石分化,启动土壤的形成。苔藓植物能分泌一些酸性代谢物质,溶解岩面,同时它蓄积空气和降水中的粉尘、水分等物质,也包括本身紧密丛集的残体,历经漫长的岁月,不断堆积,逐渐形成土壤,在此过程中为其他小型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营造微环境。不仅如此,苔藓植物对湖沼陆地化和森林沼泽化也发挥重要作用。一部分苔藓植物有较强的水湿环境生存能力,如泥炭藓属、湿原藓属、镰刀藓属等,它们有效地促进了湖泊、沼泽与陆地的交互演替。泥炭藓等喜湿种类遇适宜条件能够在湖边、沼泽中大量繁衍,上部逐年不断产生新枝,下部则渐次死亡、腐败。腐朽部分愈堆愈厚,沉积于水底,愈益坚实。长此以往,湖泊与沼泽逐渐收缩干涸,趋向陆地化,为陆生高等植物创造生存条件,最终演替为森林。相反,喜湿苔藓植物有强大的储水能力,它们繁殖过剩会导致森林演替为沼泽。正因为苔藓植物在地球岩石圈的改造及生态演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的世界才充满了色彩和生命。时至今日,苔藓植物仍在不毛之地和受干扰后的次生生境中担当重要的拓荒者角色,无愧于“陆地先锋植物”的称号。

遍布华师大校园的银叶真藓

华师大校园苔藓-小小缝内有多种苔藓

其次,苔藓植物作为“生态卫士”,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参与水循化和营养循环的正常运转、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成垫状生长,枝叶交错形成大量有较强吸水性的毛细孔隙。有的植物还具有发达的储水细胞,其吸水量可高达植物体干重的15~20倍,而其蒸发量却只有净水表面的1/5。有科学家曾在吉林长白山做过研究测算,1公顷的高山苔原上有近11吨苔藓分布,饱和蓄水量每公顷可达70吨,下雨后有1/3以上的水源可以被苔藓保存下来。苔藓植物附着于树干、树枝、叶面、岩石和土壤上,有效地防止了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特别是暴雨的冲蚀作用。苔藓植物这种高效的蓄水能力,能帮助遏制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保卫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宁。

 

空气的滤清器

  除了发挥大自然先锋与卫士的作用以外,苔藓植物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也有巨大的潜力。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空前压力,绿地面积大量减少,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

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苔藓植物具有吸收和消化汽车尾气烟雾的功能,是对付尾气烟雾的天然清道夫。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不可避免地成飙升之势,而汽车尾气烟雾中的微小颗粒,特别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微粒,对人具有很强的伤害性,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苔藓植物由于个体微小、相对面积巨大,以及较好的静电吸附能力,可神奇地吸附和吸收空气中的尾气颗粒,包括占尾气40%的有毒成分——铵。德国的研究人员通过相关实验显示,1平方米面积的苔藓植物可吸收20克的尾气颗粒,而德国道路上每年每平方米降落的尾气颗粒平均仅为14克。只要在路边或中央隔离带上种植合适的苔藓植物,就能很好地完成空气清洁的任务。波恩市已从2007年开始,在当地的一条高速公路边及其隔离带上率先种植苔藓植物。

白发藓-微景观常用的苔藓

由苔藓植物所创造的屋顶花园以及其他垂直绿化,给我们带来美感和健康。屋顶花园是近年来与城市高层建筑相适应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因处于建筑顶部,光线强、风大、昼夜温差大,并且受到建筑物承载能力的限制, 所以种植的土层很薄。这样苛刻的生存条件造成可供选择的植物范围极其有限。一些特殊的苔藓植物不仅个体轻巧、营养要求极低,对干旱和寒冷还有很强的抵抗力,在恶劣条件下会休眠,恰好能够适应这些不良的环境条件,实现屋顶绿化。事实上,用苔藓植物构建的屋顶花园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也是提高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联合国的环境计划研究指出,当绿屋顶率达70%时,整个城市的CO2含量将减少80%,从而使热岛效应完全消失。

苔藓植物因其美化和净化环境的特殊能力而具有维持费用很低和节水(干旱时休眠)等优势,苔藓草皮正被积极研究和推广。但由于野生的苔藓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如何科学地利用苔藓植物已成为当前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苔藓植物有性繁殖的过程复杂费时,很难满足人们对苔藓植物的需求;至于人工的苔藓植物繁育,主要寄希望于通过营养繁殖来实现。目前科学家们正利用组织培养来产生其原丝体和配子体,进行快速繁殖。这既能保证苔藓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可满足人们对苔藓植物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苔藓植物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绿色。

环境污染的听诊器

  苔藓植物往往具有单层细胞的“叶”,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物质作为养分,这使得它们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其敏感性高于种子植物10倍之多。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们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早在1968年,在荷兰瓦赫宁根举行的“大气污染对动植物影响”讨论会上,地衣和苔藓被推荐为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近年来,苔藓植物对大气中污染气体和重金属的监测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被誉为名副其实的环境听诊器。

 

生物反应器

  苔藓植物中的模式植物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具有堪与酵母相媲美的高效同源重组率,有利于对基因组内已知序列功能的探索。同时由于小立碗藓个体小、培养成本低、污染少,适合室内大规模液体培养,因此它也是建立独特的生物反应器的良好选择。

瑞士的研究团队发现,小立碗藓能够轻松地对未经修饰的人或哺乳动物的插入基因进行翻译,产生所编码的蛋白质。研究者大胆推测,苔藓植物可能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阅读并翻译外来基因的能力。与微生物和动物生产体系相比,小立碗藓对外源基因的转录翻译组装相对准确,并且因为不携带人病原菌和人致癌基因而更具安全性。这些优势使得小立碗藓作为生物反应器制备药物的前景更为广阔。可喜的是,德国和瑞士的科学家已成功地研发,利用小立碗藓生物反应器生产多种蛋白质类药物,诸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相关蛋白以及能够修复受损皮肤的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如今,小立碗藓已俨然成为生命科学界所瞩目的一颗新星。

 

苔藓植物亟待保护

  我国拥有广袤的地域和复杂的气候-地理环境,所以苔藓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物种的数量估计至少占全世界的1/7。但是长期以来,苔藓植物因为形体娇小、不易识别,且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而往往被人们忽视,对苔藓植物的调查与关注也相当不足。由于森林的砍伐、城市化的发展、环境的污染以及全球的气候变化,对环境有极强敏感性的苔藓植物面临着比其他植物更大的威胁。叶附生苔的分布范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大幅缩小。笔者1989年曾在广东鼎湖山发现10种叶附生苔;时隔20年后,那里的叶附生苔已消失。近年来,部分苔藓植物遭遇无限制的商业采收,资源被破坏。例如,分布面积几乎占整个地球绿地面积1%的泥炭藓,是我国很多湿地的重要植物,长期沉积可形成蕴含高效能量的泥炭。由于泥炭藓生长缓慢,这种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在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泥炭藓无管理的采收可能已造成不可恢复的生态破坏。

从苔藓植物的价值以及受破坏的现状来看,我国加快对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调查,制定采集苔藓植物的相关法规,强化公众对这种植物的科学认识,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苔藓植物的生态作用和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保护和研究苔藓植物大有文章可做,让这个绿色“迷你王国”充满生机与活力必定能使人类更健康,使地球的脉搏更有力!


阅读原文  作者:贺琼 朱瑞良 来源:科学杂志(上海)

 


图文|朱瑞良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主页题图|吕安琪 编辑|吕安琪 

 

新闻晨报|选修高校暑期课程 拼速度还拼智慧

最近,华东师大的不少学生都加入了暑期短学期课程的“秒杀”大军,由于课程丰富,加之有利于为下学期留出空余时间等原因,该校首次正式推出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受到学生欢迎。昨日,记者发现,沪上不少高校也都陆续推出此类课程,并收获高人气。

 

反复增“预算”提升胜算

上午7点55分,华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诸目不转睛地守在电脑前,准备“秒杀”暑期短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其实我的大学英语考试已经及格了,但因为打算出国,就想趁暑假重修英语把绩点刷高一点。”

小诸有100个“意愿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选课程投入不同点数的意愿值,选课系统按照学生的意愿值高低以及报名先后顺序综合后自动确定入围人选。每个学生总计有三轮选课机会,但不少热门课程在第一轮里就会被“秒杀”。

此前,小诸已经经历了两轮高达4300余人次的选课“狂潮”,此次学校开放第三轮暑期课程补选。此前,小诸和室友已经进行了意愿点投入的博弈商讨。比如大学英语这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大热门,他估计至少要投入30点才行,当听说有同学打算投50点时,小诸又把“预算”增加到51点。“一般人的思维总是逢5、逢10取整,我多投1个点,就可能甩开一大批人。”随后,小诸又想了想,决定增加到52点,“说不定很多人也会有此考虑,我再增加1点,说不定胜算就会大一点。”

小诸想报的另一门专业课则只留了10个点的预算,“专业课一般都是本系同学选,竞争没那么激烈,我本来只想投1点,但保险起见还是投10点。”

8点一到,小诸立刻操作,可还是慢了半拍,课程在短短两三分钟内就满额了。“人气实在太高了,不过没关系,闵行校区的课没了我还可以选中北校区的呢。”小诸安慰自己。

同一时间,新闻系大一学生小郭则幸运地“秒杀”到了专业课《全媒体新闻采写与制作实践》。这门实践训练课程初步拟定了“中国古村落”等选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对具体新闻选题的实景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的新闻业务能力。在小郭看来,“平时的专业学习大多都局限于课堂,很少有实践的机会,这门暑期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专业课程可跨院系修读

记者发现,华东师大今年首次正式推出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因为大受欢迎,使得如何“秒杀”到自己心仪的热门课成了不少学生近来最关心的话题。

华东师大教务处副处长陈灵犀介绍,该校两年前试点推出约60门课程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受到许多学生欢迎,故而今年整合课程名师资源,集中推出了133门次精品课程,正式实施暑期短学期制度。短学期从7月13日至8月7日,共4个教学周,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海外交流等,旨在通过“多元、开放、个性”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灵活的课程修读机会。

据悉,短学期课程全面整合了深受学生喜爱的优质教学资源,开设包含教师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类共133门次课程,其中还包括11门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主讲课程。除了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开放以外,专业课程也接受跨院系修读。

“学生对于暑期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有30门在第一轮里的报名速度堪称‘秒杀’,其他不少课程也在短时间内满额。”陈灵犀透露。

 

高校短学期课程受追捧

记者发现,沪上不少高校也都陆续推出了此类暑期短学期课程,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比如上理工近日在教务处网站上公布了今年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并将于本周五起接受报名。记者查阅发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短学期课程(1—4周)的跨年级选课和重修课,共计有194门,可谓琳琅满目。

据悉,上理工是上海高校中较早推行短学期课程的大学之一,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行。该校十分重视短学期课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将其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师生互学互长的有效平台,增加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目前,上理工正打造一个以“设计型、综合型、开放型”为特色的短学期课程,以此作为推进精品本科的有效载体,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培养。

上理工的短学期课程还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具备综合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正是由于上理工的短学期课程的这些特点,深受学子们青睐,不少热门的课程,学生们争抢激烈。

 

暑期短学期课程为何受欢迎?

记者发现,学生对暑期短学期课程的热情有多方面原因。

除了这些精品课程本身在课程设计、名师资源上的含金量以外,不少学生青睐暑期课程的原因在于为下学期留出空余时间。“我马上就大四了,还差一个学分没修,暑假把学分修完后下学期就可以放心地去实习找工作了。”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小胡说,“选择暑期短学期课程可以在春秋学期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安排其他个人发展规划。”

此外,20多门教师教育课程也很受欢迎,以前这些课程仅限于免费师范生修读,但近年来越来越多非师范学生也想毕业时当老师,所以报名这系列课程的学生不少。

“英语、计算机以及一些平时就很热门的通识教育课程非常受欢迎。”华东师大教务处的林德龙老师介绍,“尤其是英语,个别大一英语不及格的同学如果暑假重修合格,开学就能参加学校英语水平测试,不会拖到第二年耽误学业。”因此在第三轮选课中,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将所有大学英语课程的班级规模上调至40人,同时还增加了两节由外籍教师授课的《学术英语听说》。此外,不少像小诸这样的学生还想重修课程,把原先考的分数再往上“刷一刷”,“学校不反对学生重修刷成绩,只是暑期课程会优先满足新修和不及格重修的同学。”林德龙说。

“暑期短学期课程教学安排较为紧凑,师生互动也会相对有所增加,学生能有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这可能也是大家选择暑期课程的原因。”林德龙说。

 

 

阅读原文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李星言 徐斌忠

编辑|李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