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深化改革 重在成效】教育信息化推动变革 促进公平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近两年来,国家下大力气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带动教育理念的全方位创新,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80.6%的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44.2%的学校实现了10M以上宽带接入,两年多时间的 接入量相当于过去多年累计接入量的两倍。在青岛开发区实验初中,同学们已经越来越喜欢新的学习模式:课前预习上网自查,课堂上,各种学习数据实时呈现,谁 做错习题,马上会被老师重点提问。课下,师生在学习社区里随时隔空对话。

在青岛市市南区,还建立了全区性的信息化平台,跨校联动授课,名师资源共享。不仅是学习,也涵盖学生的全面成长。比如孩子们手上的这个小手环, 随时记录着运动量、心率、睡眠等数据,老师会给每个人不同的锻炼指导。而在校园之外,学校课堂、校园秩序,食堂配餐等都会通过多媒体平台,实时向社会公 开。

而在偏远农村,国家大力度推进的一个重点项目是数字卫星教学资源的全覆盖,这是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深山教学点,过去这些只有一位老师的教学点,最发愁的就是音体美课怎么上。而现在,有了卫星传送的数字课堂,孩子们的音乐、美术、手工课都能按课程标准开起来了。

今年六月,教育部宣布,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部完成,6.4万个农村教学点全部配备了卫星、网络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设备,帮助400多万偏远地区孩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

吴非|课堂断想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36653f0102vrsx.html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失误,是从家长的热情表扬中发现的。

 

 我觉得,在课堂上,只要不妨碍他人,学生有“想”的自由。教师凭什么认为自己的话“非常重要”呢?凭什么判定学生没有听懂呢?又有什么必要强迫学生听你那未必有智慧的絮絮叨叨呢?

 

  “自习”非常重要,学校每天下午如能安排一节自习,作为“缓冲”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能解决不少问题。

 

 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学生时代,就能自主安排个人时间,也就能在未来选择前路,寻找快乐和幸福。

 

 我 的经历让自己始终记住一个短语——“不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受教育的背景,每个人的背景都可能有特别之处,而且,今天有今天的故事背景……每个人都 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成长中,有过不同的故事。现在他们同坐在一间教室里,对教师的教学,他们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始终想到“不同的人”,所以 我知道无法用一种办法去教所有的人。

 

 高贵气质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学生有精神追求,有阅读作为基石,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下,都会始终如一地追求自我完善。同样,入骨的庸俗、猥琐也不是一天练成的,相对而言,速度更快,而且难以根治。在成长中,教师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

 

 当教育无用时,惩罚会令他们记忆深刻。

 

 我说过,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反之,一个有梦想的老师遇上一群极其“现实”的学生,则肯定是一场灾难。

 

 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人在课堂,身后有个影响他的“社会”。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和亲友街坊共处时是怎样看这个世界的,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什么,也许教师需要知道。

阅川:别以为你自己教的那个科目对学生很重要,那个科目对老师自己才是重要的,是教师在靠那个科目吃饭欸,学生以后又不一定靠这个吃饭,当然不再一个频道上,对他来说,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门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