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不跪着教书》再版前言

2004年 年初,出版人吴法源先生来访,希望我把发表的教育言论结集出版。当时我的全部课余时间都用于教科书编写,异常忙碌,交稿期限临近,我整理这些文章,并不满 意:一是自身识见肤浅,二是社会条件限制,无法尽情表达。我对当时教育界的混乱状态感到忧虑,也清楚教师个人努力价值有限。让我意外的是本书出版后读者所 给予的重视,这让我想到,仍然有很多教师在关注教育生态,在憧憬明天。然而,十年来,本书不断重印,让我的心情变得复杂,因为我很希望教育的局面能有改 变,让这本书过时。

青年时代遭逢“文革”,活在专制愚昧中,至今时时痛惜。但因为有基本的善恶判断,渴望平等自由,固守基本常识,虽然被洪流卷着往前推,思考意识并未被消灭。我厌恶“驯服工具”之说,那是对人的侮辱;同样,我也不愿做所谓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无法想象人的脑袋上要留个槽口,任凭权势机器拧来拧去。这些,在我从教后,逐渐转为“不跪着教书”的思考与言说。

独立思考应当是人的本能,拒绝名利诱惑也未必需要多高的境界,真的教师,不会因为社会寡廉鲜耻就放弃高贵的梦想,同样,也不会因为社会性的反智行为而丧失理性判断。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

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一个教师群体有基本一致或相近的价值判断,则必然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屈从于落后的教育观,以世俗的意志来推卸职业责任,教育界奉行犬儒主义和市侩哲学,会导致社会失去进步的希望,功利庸俗的课堂,培育不出直立的人。

经过这十年,和很多老师一样,我带着忧虑地思考着未来,有一种更深的危机感。我希望自己的 工作能有助于学生成长,希望教育能推动社会走向文明;虽然个人能力有限,但我的工作和思考毕竟有些意义。我想的是,能做多少是多少,唤醒一个算一个,改变 不了现状,就先改造自我,绝不怨天尤人。在这样的时代,自我启蒙也许是一条比较合适的路。

这次再版,除订正个别字句,不作改动,为的是让读者观察十年前的教育状态,了解一名教师的思考与存在方式。

     2014年12月于南京

文汇教育:大学,请别把学生填得太满

■本报记者 李征

最近,华东师大进行了一次“文化大抢救”,追访了该校近37位年逾八旬的知名学者,并整理出版了《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一书。这批学者中,既有卓越的学术大家,也有锐意进取的教育教学改革者。其中多位大师已经年过百岁,还有5位不久前刚刚去世。

日前,多位华东师大的知名学者出席了这本新书的首发仪式,回忆了自己的求学成长之路。三位“90后”学者——94岁的陈吉余院士,96岁的钱谷融教授和95岁的刘衍文教授,都积极为今天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发展建言。

陈吉余:文理兼修,学生需有自由读书的时间

94岁的陈吉余院士是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与工程实践的主要开拓者。早年在浙江大学求学时,陈吉余读的是史地系,属于 文学院。他在一年级学的主要是谭其骧教的《中国通史》,其他如大学国文、大学英语、数学微积分也都是必修课,“我们那时候是学分制,134个学分毕业。那 时我学有余力,只要有课我都上,像《文字学》、《论语》这些,另外还去啃《经济学》,学习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就这样,我还是有时间,于是又到 图书馆去看书,如《荀子》、《韩非子》或《资本论》,看不懂也要看。到二年级以后,才学了地学方面的东西。那时候,我时间也还有空余,就借了很多图书馆的 书看。我学习了《地貌学》、《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然后到四年级时我课没法选了,老师就给我一个人专门开了门《矿产地质学》。”

此外,陈吉余还选了《物理学》、《生物学》等课程,“理科的东西我学得还挺多,也比较扎实。后来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人就可以搞海岸地貌调查。 1950年我在浙大做助教,带着学生去黄坛口水电站考察,这个水电站的建设,从坝址地质到坝下灌溉,十个报告中我一个人写了六个。你不要看我大学史地系毕 业,拿起铁锤罗盘我可以做地质工作,上了船我可以做水文工作!我感觉,现在大学给学生填得太满,学生时间被安排死了,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陈吉余希望他们多读些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要认为这些书和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就不用读。知识是不分专业的,会对你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他还建议,学校也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方面发展,因为“专”是建立在“博”的基础上的。

钱谷融:毫无爱好就不可能有成就

以提出“文学是人学”而轰动文艺理论界的钱谷融教授今年已96岁高龄。他说,自己任教时招研究生有一个习惯,就是一定要考作文。他解释说,作文可以考察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最见才情的——一个人有没有培养前途,以及他的信仰和守则,是可以从作文上表现出来。“我的目的是发现他们的潜力,即‘灵机’。当然 一个论点要站得住脚,一定要求真,在求真的基础上再求深、求精。为人一定要正直诚恳,学术的看法则未必求同。”

今天的大学生、中学生该 如何写作文、做学问?钱谷融教授的回答是:要说自己的话,不能还没有理解就把别人的话拿来讲,要有自己的见地,不要人云亦云,“一个人要有真性情,要有真 爱好,要肯把整个生命扑上去,那么就必然能有所成就。不深入,就很难有成就。要深入,就要爱好,不爱好就深入不了。没有爱好也要培养爱好,如果毫无爱好, 就不可能有成就。”

刘衍文:不管读什么专业

都请浏览一下中国哲学史

今年95岁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刘衍文也为大学生们的学习提出了宝贵建议:应多方面发展,无论是哪个专业的,都要懂一点中国哲学,至少要在课外浏览一下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很玄妙,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刘衍文还认为,教师素质和教材质量很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编选教材非常重要,应当引起重视。解放前,刘衍文曾在新群中学做语文教师,当时拿到教材一 看,第一册第一篇竟是《易经》,接下来就是《道德经》,“高一就教这些内容,对学生联系写作和开拓思路有什么作用?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能够启 发学生的心智和思维的。”

 

小川川(批):读了这篇文章有很多感慨。陈吉余:“不要认为这些书和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就不用读。知识是不分专业的,会对你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因为“专”是建立在“博”的基础上的。现在是理科生瞧不起文科,文科生也鄙夷理科,有一次我值班的时候读一本《邓小平传》,同学说我真闲,言下之意是“这有什么用?”。是的,不考试,有什么用?以后教书又用不上,有什么用?评奖评优不会调查你读多少书,有什么用?一个学数学的去读历史、读杂文、读文学,奇了怪了,数学老师做起来不爽还要去考一个生物教师资格证,怪哉,怪哉!

钱谷融:毫无爱好就不可能有成就:

今天的大学生、中学生该 如何写作文、做学问?钱谷融教授的回答是:要说自己的话,不能还没有理解就把别人的话拿来讲,要有自己的见地,不要人云亦云。如果一个教师,不把阅读作为爱好,不将思考当作常态而为人师,而宣称爱学生爱教育,怪哉,怪哉!

刘衍文:不管读什么专业

第一篇竟是《易经》,接下来就是《道德经》,“高一就教这些内容,对学生联系写作和开拓思路有什么作用?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能够启 发学生的心智和思维的。”

刘老先生可能不知道现在不教这些了,因为这些不考,学生不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不知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正常了,他们也许知道“矛盾论”,因为要考。发到手里的“语文读本”,有几人阅览过?不知道现在学校还发吗?你很难想象,中学生没有思考,没有一点哲学素养。连师范生都觉得自己是“小学科,可有可无”,成天想着要么转个吃香的专业,要么改行,读师范的几大原因是“免费”,迫不得已,好嫁人,无可厚非,因为教师也是人。可是连这些未来的老师的都丧失了自信,听到“教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都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因为饿着肚子的人怎么能奢望太多理想?也许不饿肚子也不应该有太多理想,理想是饱食终日者的权利。“文化大抢救”说得好,以后是不是还会有“师范生大抢救”,“教育大抢救”?话说另一位钱老(钱理群)说有的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看很恰当,看看周遭,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套用吴非的话“我想的是,能做多少是多少,唤醒一个算一个,改变 不了现状,就先改造自我,绝不怨天尤人。在这样的时代,自我启蒙也许是一条比较合适的路。”

(南方周末)李开复:一堂死亡课

两个月确诊,六个月的化疗时间,九个月的休养时间。李开复离开聚光灯和创新工场17个月。从最初认为自己活不到100天,到现在重返北京,被称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上了一堂深刻的死亡课。

2015年6月13日晚上八点多,李开复正跟一个叫做“兄弟会”的组织,聚在北京郊区的一个酒庄里玩德州扑克。兄弟会的成员都是李开复创建的创新工场所投公司的创始人。

小鱼儿科技创始人宋晨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开复的牌技很好,当晚大家一直打到午夜一点多。创新工场的人一直催促李开复去休息。

几个小时之后,李开复又飞回台湾去养病了。按照医嘱,他每个月必须休息半个月,每天晚上九点必须睡觉。

自从2013年9月被查出淋巴癌之后,李开复经过了17个月的治疗,今年2月才重回江湖。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李开复说,目前他的身体情况是,化疗成功了,扫描没有发现肿瘤,但癌细胞还在不断产生,而且产生的速度比常人要快。

“如果我能做好预防,应该不太可能复发了。”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李开复的新书将在今年6月27日首发。这是他的第六本书,书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的是他与淋巴癌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

李开复今年54岁,祖籍四川华阳(成都下辖),据李开复的姐姐李开敏在《我的父亲李天民》一文中说,他们的先祖自创刘门教,门生无数,是个书香门第。李开复出生于台湾,有两个女儿。

家里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亲年龄上差了半个世纪。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总是抢在姐姐们前面,在病榻前给父亲喂食。

李开复在台湾上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美国,念过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擅长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他曾在苹果、微软和Google等担任要 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软7年,谷歌4年。在微软和谷歌,他都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2009年他从谷歌中国负责人任上离职创办创新工场。

他曾经有很多标签,最显眼的是青年导师和网络大V。但经历过17个月的“向死而生”后,李开复完成了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升级。

在这场扑克大赛之前,兄弟会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闭培训,主讲人是李开复。他讲的主题是“幂定律”:创业成功者永远是凤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而在过去,李开复更喜欢的是跟创业者大谈“世界因我不同”。

“我觉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

李开复的病来得很突然。

2013年暑假的一天,李开复在台湾一家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医生建议说,年纪大了,做个核磁共振全面检查下身体很有必要。这是李开复第一次做核磁。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大概是2013年8月的一天,他和李开复在河北承德参加一个会议。李开复突然出去接了个很长的电话,打完电话后把他和公司的其他高管叫到一起,说台湾的医生让他尽快回台北去复查一下身体。

起初,李开复不以为然,当晚还跟同事们一起打了德州扑克。第二天跟电影《乔布斯传》的乔布斯扮演者阿什顿·库彻一起接受了腾讯的采访。然后就飞回台北进行复查。

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当时检验技师拿着检查结果“哇”的一声瘫坐在椅子上,脸色发白,一言不发。李开复追问半天,医生让他看电脑屏幕,屏幕上一片漆黑,布满了二十多个亮点。

医生告诉他,这些亮点都是肿瘤,他可能得了淋巴癌,也可能是胃癌或者肠癌末期,造成癌细胞转移到了淋巴,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李开复吃坏了东西,造成淋巴肿大。

当晚,李开复睡不着觉,想起了自己九十多岁高龄的老母。

几天后,王肇辉接到了李开复的电话。电话中李开复语气沉重,说自己可能得了淋巴癌,但他不太相信,不断想用数据和新的检测方法或者美国的案例来证明自己是小概率,直到后来医生从他肚子里取出活体肿瘤,做切片检查后确诊是淋巴癌。

从体检到确诊,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对李开复和家人都是一种煎熬。

大女儿非常伤心,李开复要不断去安慰她。小女儿当时正好在申请大学,本来成绩不好,听说爸爸可能得病,她拼命努力学习,最后反而成功申请到很好的大学。

“当时我真心觉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李开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美国的时候,李开复就立了遗嘱,回台湾后,有律师朋友建议他按照台湾的法律重新立一下遗嘱。李开复一直没当回事。这次生病后,李开复赶紧按照台湾法律立了遗嘱,但内容没有变。

“台湾的法律要求遗嘱必须是手写的,而且不能有错别字,开复跟键盘打了几十年交道,这次要带病用笔写字,而且是繁体字,一写就是好多份。”王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李开复开始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家人身上。他跟妻子说,想再去一次两人认识的餐厅,去两人度蜜月的地方再旅行一次。他不停地回忆起跟小女儿一起在水城威尼斯的游船上,跟着船夫一起唱歌的场景。

最终医生给出的答案是:淋巴癌四期。“这在淋巴癌里属于中间严重程度。”李开复说。

医生一直安慰李开复,说他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但李开复不相信,最后医生无奈之下给他发来一篇意大利论文。这篇论文提出,淋巴癌患者存活时间取决于 是否进入骨髓、是否超过60岁、肿瘤是否超过6厘米、数量是否超过20颗等因素。看完后李开复松了口气,觉得自己至少可以再活五年。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李开复一开始选择中医中药,但后来还是转向西式化疗。在化疗期间,李开复开始构思《向死而生》。由他口述,几个台湾的朋友帮着整理,最后成书。

“你问问自己的心,千万不要骗自己”

确诊之后,李开复决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股东、员工、被投公司和公众做沟通。当时创新工场投资了八十多家公司。当李开复在微博上发出“癌症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后,王肇辉的电话一直响到第二天午夜一点多。

极路由创始人王楚云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在李开复正式公布病情之前,他们在北京见了一面。李开复为这次见面做了很多准备,问了很多关于路由器的专 业问题,并给了很多专业意见。后来王楚云去台湾看望李开复,在台北阳明山附近一个咖啡馆聊天,李开复告诉王楚云,他每天都在阳明山散步锻炼。还告诫王楚 云,一定不要熬夜工作。

在这17个月里,每隔2个月王肇辉就会去台湾看一次李开复。他亲眼看到过李开复化疗时的痛苦。“在肚子上打了几个洞,管子从嘴里插到肚子里去,还被灌药,裤子上全是血。”王肇辉用血腥来形容自己看到的场景。

但为了给同事们吃定心丸,每周一公司例会,李开复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如约出现在公司的视频会议中。有次连线,李开复强作欢颜,开玩笑说自己头发储备很多,一两次化疗没问题,然后抓抓自己的头发。这一抓,好几个员工的眼泪就下来了。

在生病之前,李开复基本是零锻炼,想拉他去锻炼基本不可能。2014年5月份,王肇辉已经能在台北的大学校园里看到李开复散步了,他还被李开复拉去 冒雨爬了两个多小时的阳明山。两人走到半山腰,在一个可以看到台北全市的地方坐下来休息。李开复感慨说,不知道自己的化疗会怎么样。尽管李开复用的化疗药 比较好,头发掉的很少,但依然有些副作用,比如便秘。

生病期间,李开复开始反思自己,他把得癌归结为四个方面没有做好:睡眠、饮食、压力和运动。

其实李开复的身体早就报警了:长期睡不好、痛风、便秘,还得了带状疱疹。但李开复说自己狂心难歇,直到这次被查出淋巴癌。

现在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强迫自己一个星期只工作2到3天,一天至少睡7个半小时,中午最好睡午觉。

在生病之前,台湾的星云大师问他,开复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李开复说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大师说,这样太危险,你问问自己的心,千万不要骗自己。

李开复在书中自省说,过去自己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不去,每天微博粉丝不增加一万个,就觉得这天微博还没发够。很享受通过微博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 一个热门电视节目的快感。有人给他发邮件问创业问题,他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见一个创业者,他会先看看对方的公司怎么样。决定是否接受一个记者的采 访,他会先看看这家媒体的读者群够不够广泛。

宋晨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感觉李开复最大的变化是,愿意把他的资源和名誉,分享给所有的创业者,无论是否接受过创新工场的投资。

“过去开复比较忙,找他的人也很多,他对创业者比较挑剔,只愿意帮助那些成功几率大的创业者,但这次他说,谁需要他站台,吱一声就行。”宋晨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治疗期间,李开复看了一本叫做《安慰即效应》的书,说的是战争期间,医生没有麻醉剂,用盐水代替,对病人谎称是麻醉剂,很多不知情的病人真的就觉得疼痛消失了,甚至能忍受开刀。这让他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宗教信仰。

得癌之前,李开复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只是相信有神。但现在他是一个坚定的有神论者。他说,每个人跟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你看到一个人时似曾相识的感觉,背后都是神的存在。

李开复养病期间,徐小平、蔡文胜、何伯权和杨向阳等投资圈的朋友专程去台湾看过他,他们一起去见了星云大师,在佛光山住了三天。

雷军、周鸿祎、傅盛等互联网圈的朋友,也趁着去台湾出差的机会,看望了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全体同仁则集体去台湾看了一次李开复。他跟每个员工聊天,聊到晚上不肯回家。

宋晨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李开复听说他的公司要融资,在病床上给他写了很长的邮件,希望能投资小鱼儿科技。在接受李开复的投资后,宋晨枫去台湾 看望李开复,李开复带病拉着宋晨枫去见了一次郭台铭。后来宋晨枫把两台“小鱼在家”机器人送给李开复,李开复给自己母亲留了一台,另外一台送了郭台铭,并 再次给宋晨枫写了一封超长的邮件,反馈自己的产品体验和对于品牌宣传的建议。

“垄断者终将被打败”

两个月确诊,六个月的化疗时间,九个月的休养时间。李开复离开聚光灯和创新工场17个月。

这17个月,恰恰是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的时期,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涌现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趋势,比如市场上一二名纷纷合并。对李开复来说,最现实的是大量跟创新工场类似模式的创业孵化平台涌现。

6年前,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的时候,当时创业者面对的投资环境不太好。李开复说,当时很多VC给创业者的融资条款很苛刻,对创业者很不公平,创新工 场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成立的。一位美国记者来参观创新工场后感慨说,李开复的公司是瓶子里的硅谷,创业者可以在这个瓶子里得到瓶子外没有的养分。

“现在不太需要瓶子了,投资环境慢慢变得跟硅谷一样好。”李开复说。

实际上,创新工场也完成了一次升级。

刚成立的时候,创新工场的定位是创业者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法务、财务、招聘、商业、技术、产品、市场、公关等一揽子创业服务。后来的定位是“孵化+投资”的模式。最近他们又联合徐小平的真格基金等一起新增了创业辅导业务“群英会”。

李开复表示,他支持所投公司的创业者拆除VIE架构,把上市地改成A股。但他认为,目前A股泡沫太大。A股要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吸纳互联网行业的好公司登陆A股。而且前提是,有30%的中概股回归A股,并且他们的股价能涨个五倍。

虽然现在不怎么玩社交媒体了,但李开复说自己也投资新媒体,重点是那些以互联网思想为中心的新媒体。而且他说,有价值有主张的媒体依然会发展起来,但这种案例很难通过旧媒体的转型来实现。

尽管淡出圈子17个月,但李开复并没有跟行业脱节。他说自己也会尝试专车,但大多数时候叫不到车。对于目前很多地方对专车的态度分歧,他说自己比较欣赏上海的态度,即专车要守法,但法规要修改。

对于目前市场上的第一和第二名合并案例越来越多是否将遏制创业者的创新,李开复说,这些垄断者终将被打败。而打败他们的往往是他们意想不到的对手和 方式。比如当年把微软从垄断神坛上拉下来的,就是苹果和谷歌。苹果曾经是微软多年手下败将,谷歌用的是安卓操作系统——这是个微软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武器。

生病期间,李开复还帮助台湾地区行政部门,参照中关村管委会的模式,设计了一些鼓励创业者的制度。李开复说,台湾过去五年在互联网行业落后很多,很 多台湾的创业者,做大市场的格局和能力不够,很少有愿意搬来大陆发展的。只要有,李开复一般都会投资。目前创新工场投资了两家从台湾搬来大陆的公司。

不过李开复也认为,台湾的一些“小确幸”(引申自村上春树的诗,意思是小的但确定的幸福)的商业模式,也值得大陆创业者从台湾学习之后引回大陆。

比如台湾有一些很好的咖啡、美食、温泉、按摩和月子中心品牌。这些大陆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会喜欢。前提是大陆的公司需要学习台湾的服务心态。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在会议上,李克强点名“创新工场”,肯定了以“创新工场”为代表的创新型孵化器的模式。

半个月后,李开复选择在西方情人节前一天(2月13日)回到北京。尽管医生警告过李开复,这个病五年内不能复发。但用王肇辉的话说,回到北京后的李开复就像一个行星回到了自己的轨道,又开始停不下来。回来一周就感冒了,自己买了一堆维生素C对付过去。

科学松鼠会:情商培养,从点滴开始

QQ20150408-3说到情商培养,这无疑是育儿的最炙手可热话题之一。怎么帮助孩子认识情感,表达情感,可谓是情商培养的第一课。高情商,往往被神化起来,成了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保证。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情商和成功的关系有多大?我们可以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呢?

什么是情商?

情绪智商,简称情商,EQ,翻译自emotional quotation,也被称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感智力),指的是一个人对感情的感知,应用,理解,和管理的能力[1]。这个词据说最初可溯源到1953年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而在科学界的应 用也可追述到上世纪60年代对心理治疗学的研究。但是“情商”这个词在大众中普及开来还要归功于纽约时报作家Daniel Goleman于1995年出版的畅销书《情商》(),这本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一年半之久,是最有名的成功学畅销书之一。书中,Goleman提出 了非智力因素对成功的重要影响。

成功80%靠情商?

经常看到有文章说”科学家指出”,或者”研究表明”,”成功=20%智商+80%情商”或者类似版本的话,其实这是一种误传。Goleman在其畅 销书《情商》中说,“智商在职场成功中约占20%的比例,而剩下的80%来自其他因素。”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另外80%来自于哪里。而这句话很自然的被人误 解为,情商就是那80%。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科学家指出”,也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情商在成功中占有80%的意义,这完全是以讹传讹。[2]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情商和成功之间的相关性(注意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尤其是在孩子身上。200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五岁儿童的情商测试 结果和四年之后变成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老师评价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情商越高的孩子,老师对其自律,合作和社交等方面的评价也越高,同时行为方面的问题也越少 [1]。成人方面的研究也发现,情商高的成年人心理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好,他人评价更高,情商高的雇员也有工作效率高质量高的倾向,尤其是和处理情感有关 的工作。不过也有研究表明,虽然情商和工作方面的成功有相关性,但其实并没有智商和成功之间的相关性强烈,也就是说,智商可能起到的因素更多一点[3]。 另有一项2011年对创业者的统计发现,情商可以预测创业者的成功率,但是如果排除其他因素(比如智商,性格,自我评价等等)之后,情商和创业成功的相关 性就变得非常有限了[4]。由此可见,情商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成功来说,高的智商和情商,以及其他能力品质都缺一不可。

情商高是大脑决定的么?

现代神经学普遍认为决定情商的机制在人的大脑里,神经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来探索情商的神经机制。智商方面的研究发现,智商高的人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 的活动量反而低,这表明他们大脑的应用效率很高。而类似的情商研究也发现,当试图解决情感相关的问题是,情商高的人的脑电波活动也略低一些,显示出和智商 类似的机制[1]。

2012年底,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影响情商的脑区和影响智商的脑区有着很强的重叠性[5]。科学家通过对152名脑部受损伤的退伍老兵的CT扫描 发现,并没有一块专门的脑区负责智商或者情商,而是一整片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都与智商情商息息相关。额叶皮层对行为控制,奖励惩罚,注意力,决策力和记忆 力都起重要作用,而顶叶皮层帮助整合感觉信息,帮助身体协调以及处理语言功能。它们合作起来,才能得到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大脑。这个研究如果得到进一步 证实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不需要分别培养情商和智商,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而忧的是,智商低的人情商恐怕也高不到哪去,何来智商不足 情商补呢?

情商能培养么?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既然情商是一种神经系统产生的功能,正如其它功能一样,情商在一定程度下也是可以培养和增强的。2009年比利时科学家的一项 对成年人的实验发现,四组两个半小时的情感训练就能显著提高情商,更振奋人心的是,六个月之后的后续调查发现这种提高是持久的,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 退。这四组训练包括认识情感,辨认情感,表达情感,和情绪管理[6]。

对于孩子来说,情感处于发育阶段,情商培养是完全可行的。对三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情感非常不了解,所以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而当孩子了 解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他们就反而会平静下来。认真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个培养情商的机会。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John Gottman出版的《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中介绍了五个培养情商的步骤,个人以为非常值得借鉴,值得一读。

五个培养情商的步骤

  1. 留意孩子的情绪:平时要多观察,增强对孩子情绪变化的敏感度;
  2. 认识到情绪教育是与孩子亲近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3. 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情绪:认真听孩子表达情绪,并且用同情的方式认可孩子的情绪;
  4.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孩子有的时候无法准确的分辨自己的情绪,这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在正确的描述情绪之后,孩子在心理上会觉得更轻松;
  5. 辅助孩子解决问题:表达情绪之后要解决问题,家长不要轻易的代劳,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这是最关键的促进孩子成长的一步。

总之,孩子情绪上的事还是要家长用理性来对待。不要把情商教育和其他能力开发混淆起来,不必过高评估情商的作用,有条理的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管理情绪,树立好榜样,做高情商宝宝的高情商家长!

参考文献

1. J. D. Mayer, R. D. Roberts, Sigal Barsade (2008), Human Abiliti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9, 507-536.

http://www.unh.edu/emotional_intelligence/EI%20Assets/Reprints…EI%20Proper/EI2008AMayerRobertsBarsadeNearFinalLessFigs.pdf

2. http://eqi.org/ei_ed4.htm

3. Veneta A. Bastian, Nicholas R. Burns, Ted Nettelbeck (200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edicts life skills, but not as well as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6),1135–1145

http://www.psychology.adelaide.edu.au/personalpages/staff/nickburns/Bastian_PAID2005.pdf

4. Gorkan Ahmetoglu, Franziska Leutner, Tomas Chamorro-Premuzic (2011) EQ-nomics: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8),1028–1033

5. Barbey AK, Colom R, Grafman J. (2012)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vealed by lesion mapping.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http://www.decisionneurosciencelab.org/pdfs/Soc%20Cogn%20Affect%20Neurosci-2012-Barbey-scan_nss124.pdf

6. Delphine Nelisa, Jordi Quoidbacha, Moïra Mikolajczakb, Michel Hansennea (2009) Increas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How) is it possib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1), 36–41

科学松鼠会:你愿意想别人求助吗?

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编号为4U9525的空客A320型客机,径直撞上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南麓,150名机上人员全部丧生。空难令人震 动,但此后的发现更令人难以置信,27岁的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卢比茨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视力和 心理问题给卢比茨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曾执飞十年的安德鲁•麦吉为纽约时报撰文回忆往昔,说飞行员的工作要义就在于“每次都一模一样地执行一成不变的程序”:飞前准备、发动、滑行、起 飞、降落。每个步骤都有备忘清单,每种紧急事故都有应急程序。为了将人为差错降到最低,飞行员牢记一个个标准流程:机械故障怎么办,乘客失控怎么办,另一 个飞行员急病怎么办。惟独一件事缺乏流程——当“你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遇到难题,当然应该自己试着解决,不行就上网搜搜办法,还不行,那就咬紧牙关等待,或许我能“熬过去”。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求助?

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是美德。
更真实的理由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
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mastery goal)”和“绩效型目标(performance goal)”。

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哪怕我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寻求帮助。

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曾让学生们做七道智商测量题,被告知“每对一道题得一美元”的学生里,有73.5%在求助机会出现时选择了求助。被告知“其他人 会给你打一个1至7之间的分数,根据分数得美元”的学生里,只有32.7% 选择了求助。一旦目标不再是“把事做好”,而是“让别人觉得我好”,求助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自带“绩效型目标”。同僚和上司对你的评定十分重要,你要么优秀到可以让一机人性命相托,要么资格不够,必须离开飞行员这个岗位。

类似卢比茨的“不求助之人”,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于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 人,可以为别人传道解惑授业,而“懂得向聪明的我询问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聪明人”。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 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 最好的恭维。

说到底,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获得赞赏”,求助都是帮你达成目标的大道。越早寻求帮助,就越有机会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周遭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因此上升。反倒是不求助的人,万一拖到事情无法收拾,内部自信和外部风评都会落到极低。

在最后一次执飞之前,卢比茨有许多选择。他可以接受医生帮助,在抗抑郁治疗中慢慢找回大脑正常思考的能力。他可以带上病历去求助公司,即使他无法再 开飞机,余生里仍可能找到其他职业方向。然而,他选择了保持沉默。3月24日10时29分,机长桑德海默离开驾驶舱,卢比茨反锁舱门接管飞机,操控飞机迅 速下降。10时40分,4U9525右翼撞山。11分钟里,机长呼喊,乘客惊叫,卢比茨始终不发一言。

不求助的人,到悲剧发生,到最后一刻,也只是沉默。

测验:你是个愿意寻求心理援助的人吗?

请对比以下句子描述的情形和你的观点,分数越高表示和你的观点越相符。“绝对反对”记为0分;“不太赞同”记为1分;“有点赞同“记为2分; “绝对赞同”记为3分。

1.假如我确信自己的精神正在崩溃,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我觉得,跟心理医生讨论我的问题算不上什么好办法,没法帮我解决我的情绪问题。
3.假如我此刻正经历人生里重大的情感危机,我确信我能在心理治疗中获得宽慰。
4.有些人没有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应对了自己的痛苦和恐惧,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有些令人钦佩。
5.如果我忧虑或沮丧了好一段时间,我会想要寻求心理援助。
6.未来我可能会想要接受心理咨询。
7.有情绪问题的人不太可能独自解决掉,在专业的心理帮助下他们更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8.考虑到心理治疗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我怀疑心理治疗对我这样的人可能不太值。
9.一个人应该先尝试着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应该是不得已时的最后手段。
10.个人问题和情感困扰,和其他很多麻烦一样,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自然解决。

总分=①+(3-②)+③+(3-④)+⑤+⑥+⑦+(3-⑧)+(3-⑨)+(3-⑩)

平均分约为17,如果你的分数较低,你很可能在需要帮助时却不愿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