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博文《破除这些不读书的“理由”》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阅读,应该是近乎本能的内在需求,因为我们是人,人就有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一刻也不可能没有情感和思想的滋养。这些人文养料,主要是来自对书籍的阅读。但毋庸讳言,现在的确有一些老师不读书。
其实,有没有时间,关键是看你是否把读书当做内在需要,并养成习惯。
我酷爱读书,而且真的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但我不喜欢别人说我“勤奋”。我觉得这是我的兴趣,我的习惯,关“勤奋”什么事儿呢?
我 说:“这与勤奋无关,只不过是我的生活习惯罢了!一个人只要对什么有了兴趣,并养成了习惯,那和勤奋是没关系的。比如,我们成都许多人都喜欢打麻将,有人甚 至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通宵打麻将。为什么?因为他们对麻将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你赞美他,啊,你多勤奋啊!这不是有病吗?”
你的书读得越多,你越相信我这句话:“和老一代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
第二,“感觉不到读书的用处!”
读书追求“学以致用”是对的,比如我们备课遇到难题了,我们班主任工作遇到难题了,都可以从相关的专业书籍中找到智慧,怎么能够说没有用呢?
但是另一方面,不要指望读每一本书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需要一些“非功利”的阅读。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 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 有的精神世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 辩。”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我要到哪儿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孔子的《论语》卢梭的《爱弥尔》马卡连科的《教育诗》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教育报刊,比如《人民教育》《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以及各学科的专业杂志。
但我这里要特别推荐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著作。读他们的书,我们会读到今天中国的教育,读到我们自己。
读人民教育《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俞正强
关于数学素养体验点的思考,数学素养的培养可以由数学概念产生的原因说起,启发学生的思考,所有的数学概念应该都是水到渠成的,都是自然的。一个教师不爱读书怎么培养自己的隐性素养?
数学素养有什么用?问这个问题如同问菌类的基料有什么用一样的。菌类的生长离不开基料。知识本身包含了显性部分和隐形部分,如同一颗种子,有胚有芽,胚芽不可分离,即所谓有外由内。若将胚芽分离了,芽虽然可以青一段时间,却终将枯萎。
10. Good morning sunshine 日出晨安Track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