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是被教师娇宠坏的。可能是我的要求高了。有一段时间,经常有家长议论我“小题大做”,也有教师或干部认为“有些事不能太认真,毕竟是中学生嘛”。什么事呢?作弊,撕图书馆的杂志,殴打同学。
教育上没有小事。我从不认为那些是小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那些行为是小事。有一次,处理一个作弊的高二学生。问他:“你是几岁知道不准作 弊的?”回答说:“7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么,现在你17岁,也就是说10年来你对这件事情没有什么认识,是吗?”学生说,他从小学到现在经常 作弊,即使被发现了,也没有人说他。可以说,他一直在作弊的环境中长到了17岁。有个学生撕图书馆的书刊,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记不得撕了多少本,“只 要想看,或者以后会有用,我都撕下来”。同座发现后勇敢地举报了他。学校对该生通报批评,家长则认为“撕点纸头也要处理,学校不讲理”。在毕业时,该家长 把学校的被褥夹带在行李中运回老家,让我代他赔钱,算是补偿。又有高中生打同学一个耳光,我正告他的家长:这是性质极其严重的错误。该生的母亲说:“怪我 们不好,请老师原谅,有什么问题对我们说,这孩子从小就喜欢打人,打惯了。”——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父亲竟是某校校长。
我们中国,这样的事情会被认为是“小事”。
改革开放,大批学子负笈海外,但据说中国留学生的粗俗无礼和自私自利很让人不齿。十几年前,一位学生从美国归来,说有些事虽然自己没干过,但经常因此遭遇 尴尬。比如系里组织去其他州的大学交流,把公家的加油卡交给学生,几个中国学生拿到后立即把自己的车开到加油站加满,回家吸出来再去加……系里的秘书怎么 也不明白:一辆面包车一天之内怎么会耗了这么多的汽油!中国学生带往外国的学习成绩有时会被怀疑,因为国内各行各业作弊的名声早已传遍世界。
不讲诚信,没有公平,毁掉了一代人的理想,“我死之后任凭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的个人中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颇有市场。北京某大学有一硕士想去日本读博士,缠 住她的导师,请其向日本一大学推荐。导师经不起她一磨再磨,一念之差,替她写了信。日本这所大学的录取名单早已定好,收到中国学者的推荐信,有点为难,但 是出于友好和信任,就把该生的名字换了上去。岂知小女生心机颇足,此前早已三箭齐发,等日本名校的通知寄到,她已另栖高枝,从此杳如黄鹤,让她导师在海外 同行面前声名扫地。——她就这样置导师的信誉于不顾,置学校的声誉于不顾。这样的人,心中除了自己,还有谁呢?
老教师说,有的学生毕业多年,从来不回学校看望一下老师,可是只要一旦回来,十有八九是有所请托,不是为招生找路子,就是为上司请家教。人与人的情感很脆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本不该是这样的,但是竟然也这样了,念此岂能不伤感!
教育事关人格修养,所以校园里面无小事,人格尊严往往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近年每谈及这个话题,都有不少同行述说类似的伤感故事。教育界早就不是世外桃源,如果不正视这样的状况,不尽早反思我们的工作,在某个时候,有可能引发比文革更糟糕的局面。
摘自:吴非《不跪着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