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几位大学教授点评一位小学名师的示范课,说这节课“惊人的完美”,“完美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这究竟是表扬还是质疑?听在现场的教师说,教授们的赞扬确乎发自肺腑,他们感叹不已,认为是“有史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课”。然而,现场的一些小学同行却完全没有教授们那样激动,这就有趣了。据说,有教师笑言“这有什么难的,见多了”;也有教师干脆说“她放得开,不怕难为情”;还有教师听到教授们的赞誉,开始质疑教授们的专业修养或思维品格。
小学同行为什么那么“淡定”呢?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有5年左右上课经验的教师而言,如何识别一节课的真假,几乎不用教———他不但能识别,甚至有可能也被迫上过假课———只要会思考,这几招,一看就明白了,算什么技术?
据前辈教师回忆,民国时中小学没有公开课、示范课这一套,连相互听课、交流也不多,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好像更保守。上世纪5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学苏联,公开课之类的做法很可能是那时兴起来的。到了“新时期”,讲中国特色,为激励和表彰,需要发展,于是,公开课之外,还有真刀真枪的“赛课”;经济大潮涌过来,又有类似商业演出的“巡展课”,专门的“文化教育培训公司”如雨后春笋,一些教师也被捧成了“角儿”。演艺界流行的模式,教育界也有了:为了追求演出效果,某大型电视台也玩过假唱;同理,教师上一节反复排练的假课,则被解释为“展示学校形象”。
有位研究教学法的教授直言不敢在赛课现场观摩,只敢看看光盘,因为现场太难看了———它不是课堂,倒像是剧场,台上演、台下捧,都像没受过教育一样。我连他的胆量也没有,连光盘也不大敢看,如果看了一次,有可能会记住“表演”的这位教师,而且留下深刻印象,下次看到姓名,就会想起,这对他(或她)未必公平。
我对青年教师说过,我水平很有限,上课效果一般,上过很多自己不满意的课,反思时经常很后悔,但我没上过假课,也希望教师们诚实地上课,保持常态,保持本色。“上公开课也不让学生作点准备?”有人问。我说,我如果做了一点点“准备”,哪怕仅仅打了个招呼,学生也会记住“老师课前特地和我们打了个招呼的”。听课的人走了,下一节课,走进教室时,我就没法面对学生了———我教学生诚实,却要为上一堂公开课而预演、排练,找“课托”!为了一节课的虚荣光鲜,要失去“教”的资格,太不合算了,我才不干呢!
一堂假课肯定会毁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堂假课也能消解学生对一个学科的热爱———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对少年儿童来说,他的纯洁不能被随意玷污。有几次,我对学生说过:“明天可能有人来听课,麻烦你们把教室扫扫干净,别让人家说你们脏。”———这是没办法,要面子,不说不行了:听课的人坐在教室后面,教室肮脏,有气味,人家会数落教师的。
让儿童保持梦想很不容易,千万别让他因为一件小事、因为一节课失去对学校、对教学的敬和爱。那种事,有头脑的教师不敢做;可是如果有谁不经意之间做了,而且自己还不明白后果,对职业品质而言,很可悲。
但是,风气在逐渐变坏。老同事告诉我,有一回要上公开课,几个学生听说了,兴冲冲地告诉他:“放心,到时候我们‘托’您。”这位老教师很惊讶,学生对他好,是对他诚实教学的回报;可是,为什么要“托”呢?他想到,从小学一路过来,这几个学生可能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了。那么,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们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判断所看到的一切?
什么那些教师敢在课堂作假?简而言之,是名利作祟,甚至发展到欺世盗名。
有人会说,在自己的班可以作假,借班上课就没办法了吧?没想到“魔高一丈”。有位名师,摆场子上示范课,课上提问,被叫起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出又有什么关系呢?该名师自有招数。他用话筒对着学生,嘴里在提示———妙就妙在这里!因为是定向话筒,无法传出反面的声音(即教师的声音),而摄像机对准的是学生。学生听到了老师的提示,学舌般地说出来了。“对呀,这位同学,你可以把刚才的回答再大声说一遍……嗳,真好,说得真好!”场上的观众只看到“点石成金”,没看到双簧。
儿童来到学校,他的眼睛在观察世界时看到的应当是真善美。让儿童“配合”教师在课堂作假,这将要让他们付出多大的人生代价?那些上假课的教师,能扪心自问吗?
课堂教学不能“反教育”。对学生(特别是儿童)而言,课堂是可以自由想象的天地,他在“学”、在“习”,他在课堂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积极地思维,习得正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可以犯点错误,因为这些错误形成的教训,也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掺了假的课,将损害学生对教育的敬重,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必然破坏学生对一个学科的敬重,甚至让他们对社会生活产生错误的判断(比如上面所说的学生热心地要为老师做“课托”),进而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弄虚作假而获取。
原来我总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但我后来想到,对教师来说,知识上有欠缺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德行方面的错误,比如作假,只要“示”了一次,那个“范”就有可能危害学生一生。
我的绝大部分课都存在一些问题,我每次上完课,都会想:“早知道就这样提问了”,“刚才不该那样忽略过去”,“本来可以有好一点的办法的”,“×××同学那个回答其实是有合理成分的”……我大概上了一万多节课,很少有自己满意的;“完美的课”,我一节也没上过。这并非是对自己的要求高,而是“不可能”。
敢在台上表演“完美的课”,要有多大的勇气,冒多大的风险啊!至于敢称赞“完美的课”,则只要不负责任地张一次大嘴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