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押中”高考作文题,我为何高兴不起来?

“押中”高考作文题,我为何高兴不起来?

■陈兴才

今年五月中旬,应同行要求,苏州语文特级教师陈兴才准备了12个话题(或曰作文练习题),用于高考前课堂教学的“师生碰撞、对话”。今年高考作文题出笼后,有同行告诉他,那12个“话题”与今年全国多个省市作文题相关联。

这位一线语文老师何以成为“押题”高手?对于当今的高考作文命题,他又作何感想?给本刊写来稿件的陈兴才直言,“押中”高考作文题非但不感到高兴,反而有一点悲哀……

历来主张真教学、真写作的我,对“押题”天然反感,但结果却是包括12道作文练习的一份习题,“押中”今年全国多个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幸耶?哀也?

说实在的,能“押中”这些题目不是我高明,而是大部分作文题目容易“套作”。

高考写作文,宛如在做数学证明题

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也就是说,需要论证的观点是出题者给定的,考生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 ——尽管根据题目的意思,考生可能会有两种或三种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证明,就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

这样的作文命 题,坦率地说,很难激发考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陷入“说教”。从做事要坚持、讲诚信、要奉献、拒绝平庸到善于发现美、做好细节等等。而 学生呢,似乎早就参透了名与利、进与退、功与过、拿得起与放得下、想得开与看得透等各种人生真谛,他们在考场里都是《增广贤文》《菜根谭》里孔孟式、老庄 式加上涂着文化口红的于丹式的“得道人物”。

2015高考命题,确实如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所说,“矫揉造作的煽情造势”终于退 场,“凌空虚蹈的道德口号与抽象虚无的哲学玄理”开始收敛。但在我看来,湖北的作文题“泉水”、湖南的“树”、安徽的“蝴蝶”、四川的“聪明”、山东的 “丝瓜肉豆”、广东的“天光云影”、福建的“路”、上海的“坚硬与柔软”并未走出“玄言鸡汤式”的命题路数。

考官一玩“思辨”,题目就容易被猜中

有人可能会说,明明有一些专家已经评论,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很凸显批判性思维和思辨。可在我看来,很多作文考题有假思辨之嫌。这直接带来另一个问题:哲学玄理心灵鸡汤是如何穿上思辨外衣吸引眼球的?

这里补一个插曲,作为一个江苏教师,大面积“押中”其他省市考题,却几乎没挨着江苏卷“智慧”的边,有些羞愧。江苏卷这些年的命题以“好奇心”、“品味时尚”、“智慧”等为代表,与上海卷前几年的“忙”、“他们”等题目可以归为一类,有两个特点:

一是材料或题目本身不打明显的“理性”标记,只是提示生活观察点,或试图从小处考查学生理解生活的深度,或试图给出大题考查学生大题小做、具体情境化写 作的本领。江苏卷的“智慧”,一度被吐槽为“地狱模式”,理由是太空泛,担心学生难于着手。就笔者看,此选题不算特别有意义,因为太不新了,师生包括专家 们都很难有自己的新见解,所言基本都会是别人说过表现过的。但“太空泛”的评价并不成立,因为大题化小、情境化写作是教学的必做功课,如把“智慧”具体到 某方面的或某人的智慧,此题就非常易于入手,容易到小学生都能做,而如果是走惯老路,非要就“智慧”这个命题走入蹈虚凌空的玄言哲理和人生说教模式,以及 无意义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程序,那就会很惨。

二是,反押题做得特别好。其实,对以往的江苏卷,我也有过针对性练习。2010 年我女儿参加高考,考前一天饭桌上聊天,当年低碳话题较热,就聊“如果与低碳有关,但又不许实写环保,该如何切入”,这是一个一点通的话题,女儿随即想到 “绿色的心情、明亮的精神、健康的生活”等等。据其说,考场上看到“绿色生活”的命题不禁笑了起来,最后,她是当年江苏省文科类语文最高分167分。为何 能被我们聊中?因为它“人生哲理的鸡汤味明显”。

如果说我有点“押题”的心得,这个心得正在于,命题的考官玩不玩“思辨”。你一玩,我就好猜,学生就好套。我这样说,绝不是要反对和鄙视“思辨”,相反,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阅读是我有机会就要喊几嗓子的嘴边话。我反对的是作文命题的假思辨。

“鸡汤作文”里没有真思辨

为什么说很多命题中包含的思辨是假思辨?首先得问一下你要谁具备思辨能力,答案自然是学生,其次要问如何贯彻这个要求?自然是放在学生的作文评价中去实现。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打着思辨旗号的是出题者给出的材料,与学生作文本质及其评价并无关联。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主张作文命题“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他于2012年撰文为近两年作文命题叫好,理由是众多的命题开始强调 批判性思维或可以多向思考,具有哲思,并表达了他的核心观点: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比如他认为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 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提供了双重矛盾,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向理性分析进展的历史的进 步。依此类推,孙教授也一定会对今年上海卷的“柔与硬”、湖南卷的“树的旅行”、浙江卷的“人如其文和人不如其文”、湖北卷的“泉水之地上地下”、安徽卷 的“蝴蝶色彩之有无”等等,作出相同的赞同性评价,它们都充满了双重矛盾。

但我们且慢为这种双重矛盾叫好,以为它就是思辨和批判。首 先,这些材料里基本都包含了一个二分法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这最多像一个两面看问题的浅显道理,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思考力有好处还是有 坏处尚有待长期观察。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承认这些东西有思辨,它也只是你出题者提供的材料有思辨特征,作为学生呢,他们有何思辨的空间?!

其实我们要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关键是评价,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上去,不要让那些虚头八脑的鸡汤文得高分,而要把真思想真性情来作为主要依据,并让它影响平时教学。

中国的思维传统是更长于在形象描述中表达思考,这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即使如上海卷的“忙”、江苏卷的“智慧”这些从题目上根本看不出“思辨”的特征, 但我们可以想像,有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学生一定会在文章中呈现思考的深度与质地。而如果只是追求命题材料本身带些玄理鸡汤,从提供鸡汤到从鸡汤喝出味 道,再去演绎和证明这个鸡汤的味道,这样的习惯模式,绝不是真思辨,而是假思考。

不妨借鉴法国命题的“说事拉理”

就在今年高考命题讨论和吐槽最热时,网上流传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很多人表示欣赏,捧为高大上。略举2014年的几例: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 力吗?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如果从命意所指来看,我们的命题是玄理哲学和鸡汤智慧,剥开来还是人生说教和老生常谈,法国的则指向人与生活与社会本质的追问,具体到社会思想的深处, 不乏坚深性无解性话题。如果从思辨性来看,我们的命题是材料和题目自己在“思辨”,学生是“被立意”,法国的则是提供“命域”,你自己去思和辩,自由发 挥,亮你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

对于今年高考中的几个命题的方向,我是看好的,如全国卷1,孩子举报父亲,把真实具体的情境交给 学生,不再是小马小鱼的寓言,这是材料的新变化,走了生活化道路;更重要的变化是,就具体情境中的人和事作文——写信或发表看法,而不是把这个情境当故 事,然后从故事中得出某人生哲学,再去论述和表现这个哲学,学生写作的目的性、写信者和收信者身份性很强。

重庆卷我也看好,同样是以真 实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但由于它没有要求紧扣此事作文,而是“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学生既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以材料 中蕴含的话题为出发点,另起炉灶,这就产生了套作的可能性,滑到玄理一面去。另外,全国卷2和北京卷也都有了起色,指向具体,不在材料本身糊弄思辨,学生 的思辨要呈现到对这些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认识理解中去,我赞成这种命题方向,可以说,向法国的命题靠近了一步,缺憾是,这几个写作情境的设置还显得低端, 全国卷1、重庆卷的核心就是情与理,太浅显,有点看轻或是迁就我们学生的低层次思维,不如法国的高大上。

在基本认可以上几份命题的方向 和赞叹法国命题的基础上,我想提出两个概念:“说事拉理”和“说理找事”。老生常谈的命题,影响到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恶果就是,把“说事拉理”的思辨正道变 成了“说理找事”的中国特色。从思辨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学中应该是就某事发表看法,在说看法中形成论证,并且可以用某种理论或别的事情来证明我对这件事的 分析,目的是为了分析事情本质,得到真相和真知,说理能力、思辨能力自然提高。然而,我们的习惯命题关照的作文教学是,先放一个道理在那,为了说这个道 理,去找人找事来证明,目的是为说理而说理,于是文中观点一点都不重要(出题者已给你准备好了,你要做的就只是解证,顺竿子爬),只要来个名人开会、名言 荟萃、名事扎堆就行,高下只在于谁的事新鲜和语言漂亮,与观点无多大关系,学生作文的高下就成了“会说教”和“不会说教”之分。

我也一 直主张目前高考背景下,写作教学有两种价值起点,一种是为考试的,一种是为公民的,即使应试的价值观无法一日除尽,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或者说把高中几年写作 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有想法”上。对于应试,出于所谓“对学生负责”的事可以做,但如同种树(真实的写作)和制器(应试)的关系,我们不能照着器物 如一个小板凳的样子去种树,种树乃根本,制器可适当为之。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陈兴才出的12道作文练习题

习题1、阅读的意义、境界、选择

习题2:角色、身份

习题3:人爱群居,也爱独处

习题4:宽容与以牙还牙、忍耐与拍案而起

习题5:就小说《彼岸》《一小时的故事》的主旨展开探讨。

习题6:感性、理性、情与理

习题7:批评的力量与赞美的意义

习题8:传统文化、现代人、创新、复古。

习题9:怀旧、记忆、失忆

习题10: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别人。

习题11:卑微、底层、同情、弱者、坚强。

习题12:契约、公平、平等。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whjy/201506/t20150619_2009719.html

 

阅川批:高考作文,由刚开始倡导的“掉书袋”式的大气作文,后来一窝蜂的快餐式的“心灵鸡汤”作文,逐步向倡导理性思辨的作文发展。时而是悲情弥漫,时而是“大气”冲天,时而又是“思辨”一统天下。——王纪铨为北京高考作文“变脸”点赞

什么时候才能让学生写真作文,老师才能放心教真作文,这是所谓的统一“意识形态”思想在作怪?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