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精致”的苗子

BlackNapedMonarch_ZH-CN13391768581_1920x1080过 去的学生打来电话,说起当年的同学某甲发起聚会,应者寥寥。我想起来了,是有那么个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常让一些老师感到不快。有回上课时,忽然站起 来,打断物理教师的讲课,说:“老师你讲得太浅了,这么浅的问题不应当再浪费时间,请你加快进度。”老师惊呆了:全班五十多人,你懂了不代表大家都明白 了;再说,你去参加物理竞赛,每周去大学接受辅导,学习高等物理知识,可是其他同学在读高二呀。某甲的家长也因此找校长主任,要求换教师。好在学校没有发 昏,不就参加个“奥赛”吗?有实力参加竞赛的学生,学校有一批呢,有谁像你们这样张狂的?后来毕业了,老师同学不计前嫌,算了。我有时无法忘记这样的学 生,因为这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家长纵容子女目空一切,视教师为仆佣,为一己之利而无视教育伦理,让这样的学生“成功”,是为未来社会种下隐患。

多年前,还有个某乙,高三上我的课,提意见,说能不能不要再布置课外阅读,直 接讲高考语文题,并说其他学校已经复习了。学生出于功利的目的干预教学,让我有些诧异。我告知全班:各校情况不同,师大附中必须按计划把课上完,不要受外 部干扰。该生有所不快,上课时总是拿着自己买的教辅在看。高三下学期开学时,他已获得了保送资格。我们开始高考复习,这时他坐在教室里(按规定,保送生必须上完高三),上课时他站起来,说:我已经不需要参加高考了,请老师上课能不能讲点世界名著,我这方面知识比较少……

记得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面有愠色,有人嘘他,他倒是神色坦然。我当时好像回答的 是:“你怎么总是只想到自己?我是在为全班上课。”其时我已经比较了解他,他和他的家庭,眼睛中是没有老师,没有“同学”的,一切只能“利用”;家长送一 盒茶叶给任课教师,还不忘加一句“这种茶叶你们教师一般是吃不到的”,当时办公室还议论过:这也算“知识分子家庭”?

现在,很少有人讲“教育伦理”这个词了,原因可能是把教育当成了服务行业。其 实,即使是服务业,也必须有对人的尊重,双方必须遵守行规,消费者的权利也是有限制的,不可以乱来。应试教育风行多年,加上中国社会落后的教育观,在学 校,也就出现了畸形的“成才观”。近年“学霸”一词随网络用语的扭曲出现质变,成为应试文化中的新词,暴发户心态,开始出现在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这中间既有家长的无知无畏,也有部分教师的放任纵容。在一些学校,对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降低品格要求,甚至允许他们不遵守校纪,如果这些学生品德方面出了问题,学校和老师为了保升学率和“名校率”,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校眼中只有考试成绩,其他可以不计,导致教育行为失当,让学生接受错误的教育。十年前,南京曾有所初中,午餐时让考分低的学生去食堂替“优等生”端饭,河南一所假期“集训学校”,让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立在一边侍候成绩好的学生吃饭,——等他吃完,自己才能吃。这种混账的“学校”,好像也没有因此受到惩罚。还有公办学校,重奖“考试排名前十名”的学生,奖金来自全体学生的学费。奇怪的是,媒体曝光之后,从来也没听说谁被撤职或是调离教育岗位。如果有兴趣,教育行政部门就地考察,眼皮底下,不难发现这样的奇葩学校。

学生一般比较宽容,青春年代,同学间什么小毛病都见过,对个别“自私鬼”的出 格言论,也不至于耿耿于怀。但作为教师,我的看法就不同了。一名学生,到了十八岁,眼睛里仍然没有“他人”,家庭宠他,少数教师宠他,他便自我膨胀,自我 中心,一切皆为“我”而存在,除了“我”,其余不足视,——休说“以不妨碍他人为底线”,连“他人”的概念也没有,这样的“教育”,就是“反教育”,其后 果有可能走向“反社会”、“反人类”。

三年前,钱理群教授有“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说。其实“精致”的苗子在中学已经培育好了。“精致”的规格或许不同,有的还知道略作掩饰,要表演,有的则“有理有据”;有的只想“利己”而不欲损人,有的则势必要破坏社会生态……有可能的话,可以作些观察比较。在学校做这样的研究不必有什么顾忌,社会的所有苦痛和伤痕,都是少数人的极端行为与多数人的宽容导致的。没有批评,就不可能有觉醒与更新。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36653f0102vwpp.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