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选修高校暑期课程 拼速度还拼智慧

最近,华东师大的不少学生都加入了暑期短学期课程的“秒杀”大军,由于课程丰富,加之有利于为下学期留出空余时间等原因,该校首次正式推出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受到学生欢迎。昨日,记者发现,沪上不少高校也都陆续推出此类课程,并收获高人气。

 

反复增“预算”提升胜算

上午7点55分,华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诸目不转睛地守在电脑前,准备“秒杀”暑期短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其实我的大学英语考试已经及格了,但因为打算出国,就想趁暑假重修英语把绩点刷高一点。”

小诸有100个“意愿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选课程投入不同点数的意愿值,选课系统按照学生的意愿值高低以及报名先后顺序综合后自动确定入围人选。每个学生总计有三轮选课机会,但不少热门课程在第一轮里就会被“秒杀”。

此前,小诸已经经历了两轮高达4300余人次的选课“狂潮”,此次学校开放第三轮暑期课程补选。此前,小诸和室友已经进行了意愿点投入的博弈商讨。比如大学英语这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大热门,他估计至少要投入30点才行,当听说有同学打算投50点时,小诸又把“预算”增加到51点。“一般人的思维总是逢5、逢10取整,我多投1个点,就可能甩开一大批人。”随后,小诸又想了想,决定增加到52点,“说不定很多人也会有此考虑,我再增加1点,说不定胜算就会大一点。”

小诸想报的另一门专业课则只留了10个点的预算,“专业课一般都是本系同学选,竞争没那么激烈,我本来只想投1点,但保险起见还是投10点。”

8点一到,小诸立刻操作,可还是慢了半拍,课程在短短两三分钟内就满额了。“人气实在太高了,不过没关系,闵行校区的课没了我还可以选中北校区的呢。”小诸安慰自己。

同一时间,新闻系大一学生小郭则幸运地“秒杀”到了专业课《全媒体新闻采写与制作实践》。这门实践训练课程初步拟定了“中国古村落”等选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对具体新闻选题的实景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的新闻业务能力。在小郭看来,“平时的专业学习大多都局限于课堂,很少有实践的机会,这门暑期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专业课程可跨院系修读

记者发现,华东师大今年首次正式推出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因为大受欢迎,使得如何“秒杀”到自己心仪的热门课成了不少学生近来最关心的话题。

华东师大教务处副处长陈灵犀介绍,该校两年前试点推出约60门课程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受到许多学生欢迎,故而今年整合课程名师资源,集中推出了133门次精品课程,正式实施暑期短学期制度。短学期从7月13日至8月7日,共4个教学周,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海外交流等,旨在通过“多元、开放、个性”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灵活的课程修读机会。

据悉,短学期课程全面整合了深受学生喜爱的优质教学资源,开设包含教师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类共133门次课程,其中还包括11门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主讲课程。除了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开放以外,专业课程也接受跨院系修读。

“学生对于暑期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有30门在第一轮里的报名速度堪称‘秒杀’,其他不少课程也在短时间内满额。”陈灵犀透露。

 

高校短学期课程受追捧

记者发现,沪上不少高校也都陆续推出了此类暑期短学期课程,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比如上理工近日在教务处网站上公布了今年的暑期短学期课程,并将于本周五起接受报名。记者查阅发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短学期课程(1—4周)的跨年级选课和重修课,共计有194门,可谓琳琅满目。

据悉,上理工是上海高校中较早推行短学期课程的大学之一,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行。该校十分重视短学期课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将其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师生互学互长的有效平台,增加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目前,上理工正打造一个以“设计型、综合型、开放型”为特色的短学期课程,以此作为推进精品本科的有效载体,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培养。

上理工的短学期课程还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具备综合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正是由于上理工的短学期课程的这些特点,深受学子们青睐,不少热门的课程,学生们争抢激烈。

 

暑期短学期课程为何受欢迎?

记者发现,学生对暑期短学期课程的热情有多方面原因。

除了这些精品课程本身在课程设计、名师资源上的含金量以外,不少学生青睐暑期课程的原因在于为下学期留出空余时间。“我马上就大四了,还差一个学分没修,暑假把学分修完后下学期就可以放心地去实习找工作了。”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小胡说,“选择暑期短学期课程可以在春秋学期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安排其他个人发展规划。”

此外,20多门教师教育课程也很受欢迎,以前这些课程仅限于免费师范生修读,但近年来越来越多非师范学生也想毕业时当老师,所以报名这系列课程的学生不少。

“英语、计算机以及一些平时就很热门的通识教育课程非常受欢迎。”华东师大教务处的林德龙老师介绍,“尤其是英语,个别大一英语不及格的同学如果暑假重修合格,开学就能参加学校英语水平测试,不会拖到第二年耽误学业。”因此在第三轮选课中,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将所有大学英语课程的班级规模上调至40人,同时还增加了两节由外籍教师授课的《学术英语听说》。此外,不少像小诸这样的学生还想重修课程,把原先考的分数再往上“刷一刷”,“学校不反对学生重修刷成绩,只是暑期课程会优先满足新修和不及格重修的同学。”林德龙说。

“暑期短学期课程教学安排较为紧凑,师生互动也会相对有所增加,学生能有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这可能也是大家选择暑期课程的原因。”林德龙说。

 

 

阅读原文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李星言 徐斌忠

编辑|李静姝

201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原文链接http://news.ecnu.edu.cn/eb/54/c1833a60244/page.htm

6月17日,以“开放教育中的学习与知识”为主题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国际学术研讨会(AECT-LKAOE)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正式开幕。AECT执行主席PhillipHarris、AECT2015年度主席Robert Branch、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校长Daniel J.Bradley和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四位嘉宾到场参加开幕仪式。国内外领域专家、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我校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领域师生近两百人出席。

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来凤琪教授的主持下,四位嘉宾先后受邀做开幕演讲。他们都很感谢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以及我校为AECT的付出,并称AECT是一场“thoughtful reflection”,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01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来凤琪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杨百翰大学的David Wiley教授带来了关于未来教育开放性的讲座,特别指出开放性对教育的影响和改观。我校任友群教授则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Phillip Harris教授定义了教学设计、测量、评价的学习理论。美国东北大学Tristan E. Johnson教授给到场人员做了“使用数据分析驱动绩效和教学决策”的主题演讲。

嘉宾做开幕演讲

开幕式现场

之后,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乔治亚州立大学Stephen W. Harmon教授,我校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顾小清教授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Vanessa Dennen教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Mooc学习者如何通过提供和接受其他学习者的反馈来提升自己的学习”、“高等教育质量的未来”、“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创新学习设计”、“分析协作学习:检查在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活动”的主题报告。另外特邀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李艳燕教授和浙江大学李艳教授就学习分析和翻转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济济一堂

国内外领域专家、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我校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领域师生近两百人出席

本次夏季研讨会开幕第一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济济一堂,聆听专家在教育技术前沿的演讲,并且充分互动探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本次会议和各位主讲人的谢意和敬意。

任友群教授和Robert Branch教授共同为《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中文版首发揭幕

开幕首日还举行了《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一书中文版的首发仪式。该书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凝聚教育技术领域之集体智慧推出,一直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风向标。本次首发的中文版是我校任友群教授率多位教育技术专家的译著。首发仪式上,任友群教授和Robert Branch教授共同为本书揭幕。

中外学者现场交流

与会专家接受媒体采访

下午,我校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师生给到场的专家献上了一台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出。充满中国民族气息的民乐合奏、新疆和藏族舞蹈、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瑜伽舞、近景魔术、街舞等让本次会议文化交流融合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晚会结束,来凤琪教授还主持了两场虚拟会议。来自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的Jan Herrington教授和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John M. Traxler教授的在线报告,形式新颖,用专业技术传播了专业内涵,这也正是对本次“开放教育中的学习与知识分析”的一次别样的诠释。

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同时引入虚拟会议的形式,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让更多教育信息技术的前沿理论和观点与全世界分享。

 

文字|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图片|陈颖 来源|教育学部 编辑|吕安琪

 

【科创】书院第二届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2015年6月17日,由孟宪承书院主办、科创中心承办的孟宪承书院第二届师范生学术年会于学生共享空间202圆满落幕。
一直以来,除了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获取教师技能等方面以外,书院一直关注且重点培养书院学子的科研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学术年会于学期末举办,也有助于学子们回顾并且整理其一学年过程中的科创成果,并且给予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之间的心得和成果的交流。

 


党委书记吴薇老师致开幕辞——不一样的讲话

    本次书院方面对于此次年会也是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书院院长王建磐老师,书院书记吴薇老师皆莅临会场,并且由黄建军、刘森七位老师所组成的导师团,和书院的各位辅导员也出席现场,给予了参与年会同学以相当大程度的指导。

优秀科研导师出席此次年会现场

    本次学术年会的环节亮点不断。
首先由六组优秀的学术项目组带来了精彩而不失严谨的展演,本次年会为了更加贴近宗旨“科创,触手可及”,因而在正式演讲之前,各组皆准备了2分钟的视频来记录做科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将这份认真而诚挚的情感传达给了所有的与会者。


书院学子展示科研项目,自信满满

台前展示精彩纷呈

王建磐院长认真倾听

评委老师认真聆听展示内容

在座同学全神贯注

评委老师交流意见

    在主讲人配合ppt演讲内容之后,又下一组的影子成员向主讲人进行内容上的抗辩,而这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两组成员经过思考后对弈应答之时的思想火花的碰撞,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影子队员自信满满地进行提问

台上同学在回答时镇定自若

    紧接其后的是陆则远同学主持的科创人生板块,该板块为了缓和前一板块紧张的气氛,因而结合了前三部分的内容对主讲人进行一系列心得和成果上的询问,轻松幽默的对话也使得台上台下的笑声不断,同时也再次首尾呼应了本次年会的主题,即触手可及。

主持人与同学谈笑风生

评委老师忍俊不禁

展示同学声情并茂

    在六组同学的展演中,王芳同学带来了“STEM”素质教育的课题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关注,并且她也带来了她的学术成果,并在台上直接展示其研究项目中对于灯泡控制研究理论的素材,这一成果以及王芳同学轻松自然的阐述方式也使得这一展演过程惊喜连连。
本届年会除了将优秀的项目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供参考学习之外,也授予了本年度闵行科普优秀志愿者,科研积极分子等于校内校外参加科研活动的学 子们以表彰,也正是这些活跃于校内外科研项目和推广科研成果的身影,为院系乃至学校营造了一种更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学子们的思想得以发散和荟萃,从而 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年中的累累硕果

    在年会进行过程中,主持人采访了出席的竺洪波老师和院长王建磐老师。两位老师都指出,学术年会形式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不仅让老师们欣慰地看到了学生们的成 长,学生之间也能够学习到彼此之间的优势,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懂得扬弃,懂得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方式,最重要的是懂得了思考和团队合作功不可没的力量。王建 磐院长同样也是用自己在华东师范大学一路求学的经历,语重心长的教诲,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昙花一现,而是打下坚实基础,更为扎实而长久 的探索。


指导老师分享自己的科创人生

导师嘉宾与年会项目组同学留影纪念

    学术年会凝结了一学年学子们在科研创造方面的心血,并且学子们也通过年会这一载体传达了自己做研究时的独特心得体会和成果性的展示,也极大鼓舞了其他学子 们未来投身于学术探索的热情,随着下一届大夏基金的正式启动,相信未来科研创造也将会书写新的里程碑,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为触手可及的科创事业增砖添瓦。

文汇报|世界难题交给数学高手解决

抗击埃博拉病毒、寻找失联的马航MH370飞机——两大发生在去年、困扰全世界的难题,居然成了今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的试题。此次比赛已于前天正式开锣,很多国内高校报名参赛的数学尖子们大呼,这样的题目真是让人脑洞大开,“简直是要去拯救世界”。

这个周末,大学已经放寒假,校园里一片寂静。但在沪上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高校,一批数学“高手们”却正经历着最紧张的备战时刻。

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现实重大问题或难题,对于今年入题的抗击埃博拉病毒、寻找马航失联飞机以及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四个问题,不少参赛者感到极具挑战。

“这些问题的开放度很大,没有现成的办法或标准答案,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复旦大学数学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张腾是今年的参赛者之一,他和伙伴们这两天正在“头脑风暴”之中,他坦言,“还没有想到满意的解题思路,正在小组讨论呢”。除了建模,比赛还要求参赛者递交一篇文字概要,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问题解决的方案。

根据赛制规则,今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的比赛时间为4天,从美国东部时间2月5日下午8点开始,到2月9日下午8点结束,(即北京时间2月6日上午9点开始,到2月10日上午9点结束)。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比赛,每组最多三人。业内人士介绍,今年国内的参赛队伍多达9000多支,以大学生为主,“这两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在国内大学非常火爆,这一国际性赛事参赛者中的八九成是中国学生。几乎每一年,都有几支中国高校队伍拿到这一赛事的特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刘永明介绍,目前,高校里有各种级别的数学建模比赛,这类赛事的鼻祖就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从命题思路来看,美国数学建模试题的时效性和开放性非常强,历年来都是如此。“中国的数学建模比赛也已经搞了20多年了,通常情况下,出题者对于问题本身多少有一个参考方案或者答案。而美国的赛事,往往选用一些无解的开放问题,解决方案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刘永明说,这一国际比赛鼓励学生运用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以致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法。

据悉,这项赛事的另一特别之处是设有一项禁律:参赛队在竞赛期间不得与队外任何人讨论赛题,连指导老师也在这一禁律之列,队员可利用查询图书资料、互联网上的资料以及求助任何类型的计算机和软件等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刘永明说,大赛对于违规者设有惩戒措施。一旦被查出违规,从参赛队伍的指导老师到参赛单位,都将受到取消本年度参赛资格或下一年度参赛资格的处罚。

美国数学建模比赛部分试题

问题1:根除埃博拉病毒

世界医学协会宣布,已发现新药物可阻止埃博拉病毒传播、治愈不太严重的病患。请建立一个现实的、明智的、有用的模型,除考虑疾病的蔓延、所需药物的数量、可行的输送系统、投放地点、生产疫苗或药物的速度,还可以考虑你的团队认为在根除埃博拉病毒时其他可能重要的因素,把它纳入模型。除了建模,再准备为世界医学协会发表公告准备一份1-2页用非技术性语言写成的信。

问题2:寻找失联飞机

回想一下失联的马航MH370飞机。请建立一个通用的数学模型,帮助“搜索者”制定一个有效的办法,搜索一架从A点飞往B点,已坠毁在诸如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或南北冰洋等开放水域的失踪飞机。

假设坠落的飞机没有信号。模型需能识别在搜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许多不同类型的飞机,它们经常使用不同的电子传感器。此外,请为航空公司准备一份用非技术性语言写成的1-2页的文字说明,以便他们介绍未来的搜索计划。